近期,受限空間作業事故頻發。根據媒體報道出的事故統計,僅5月以來,就已發生了9起受限空間作業事故,累計造成23人死亡。近日,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技術總監史宏林接受中國應急管理報專訪,與大家分享受限空間作業風險管控、合理避險、科學施救等知識經驗。
“夏季悶熱潮濕,受限空間作業風險加大,相關事故暴露出的問題須臾不可輕忽。”史宏林說。
“盲目施救造成傷亡擴大是受限空間作業事故的一個主要特性。”史宏林說。從今年已經發生的受限空間作業事故案例來看,多起事故都出現了盲目施救致人傷亡的情況。出現突 發情況時,緊急狀態容易讓現場工作人員慌 亂,從而進行盲目施救,因此,讓安全成為習慣、讓首先做好安全防護成為下意識動作尤為重要。不管是避免盲目施救,還是減少受限空間作業事故發生,史宏林強調,加強安全培訓是關鍵,企業應從技能和意識兩方面入手,常態化開展培訓。 5月1日,位于廣東汕尾的信利半導體有限公司組織人員對水箱進行清洗,4 名工作人員進入氧含量不足(救援時檢測氧含量為 7.5%)的水箱內作業而窒息死亡。史宏林認為,此次事故暴露出該公司存在安全教育不 到位,沒有識別出受限空間作業的風險,工作人員安全意識薄弱、風險辨別能力不足等問題。 “提升技能就是要讓施工人員具備風險辨別能力,明白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采取哪些防護措施。”史宏林說,“增強安全意識,就是讓施工人員主動做到安全措施落實不到位的作業我不做,不安全的地方我不去。”廣東汕頭發生的受限空間窒息事故,體現出企業和工作人員都存在 “不懂”“不防”“不重視”的問題,技能和意識雙雙缺失。史宏林認為,要避免盲目施救、習慣性違章,減少受限空間作業事故的發生,還是要從內到外地開展安全教育,讓安全成為習慣,讓施工人員為自己把好最后一 道安全關口。“分析今年以來發生的受限空間作業事故不難發現,未執行相關制度或操作規程是一個共性問題。”史宏林介紹,關于受限空間作業,國家目前有強制性的特殊作業安全規范—— 《化學品生產單位特殊作業安全規范》,該規范對作業前的安全隔絕、置換清洗,受限空間內的氧含量及有毒有害氣體濃度監測,作業安全防護 措施,如何應急等多方面進行了明確要求。 史宏林認為,在受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工作中,各級是否規范執行審批制度,工作人員在作業前是否開具作業票,是企業受限空間安全管理工作是否到位的最基本體現。史宏林告訴記者,不同的受限空間,存在的安全風險不同,這就需要企業和工作人員在作業前就做好危害分析,識別作業風險,并從制度上規范工作人員的操作,“作業票缺失,是受限空間作業事故暴露出的一個普遍問題”。 根據2017年至今的受限空間作業事故統計,可以發現,雖然大企業、較大企業在檢修期間受限空間作業數量多,風險點多且復雜,但其發生受限空間作業事故的數量呈遞減趨勢,而中小企業、城鄉市政等的受限空間作業 事故并沒有明顯減少。“標準明確,是否嚴格執行是關鍵。”史宏林說。 近年來,在對各地企業進行檢查時,史宏林發現,有不少大企業在針對自身廠區內的受限空間編制作業操作規范時,甚至會嚴于規定,“比如說,提高最低含氧量標準,明確作業時必須連續監測受限空間內的可燃氣體、有 毒氣體及氧氣濃度等”,這樣的按標操作,甚至是“超標”操作,可以有效減少事故的發生。 史宏林認為,中小企業和城鄉市政等更應在受限空間作業、外包工程上加強管理,做好安全防范,對承包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統一協調、管理,嚴禁以包代管、包而不管;政府監管部門也應加大對中小企業和城鄉市政受限空間作業的監管、抽檢力度,督促其嚴格執行制度,加強安全管理。“確保受限空間作業安全,從作業前的準備工作,作業中的防護、監測、 聯絡工作,甚至到發生突發情況時的應急工作,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掉以輕心。”史宏林說。
史宏林向記者介紹,針對受限空間作業的整個流程環節,有 6 個“關鍵詞”:消除風險,力爭減少人的操作,以機械換人 ,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工程措施,做好作業前的隔離、通風、斷電、置換等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加強安全管理,嚴格審批制度和按規操作;培訓措施,增強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提高其技能;個人防護,有針對性地配備防護裝備,做好個人安全防護;應急措施,制定應急預案,緊急情況下安全有序地實施應急救援,避免盲目施救。做好這 6 個 “關鍵詞”,是確保受限空間作業安全的基礎。
受限空間作業存在著很多看不見摸不著的隱患風險,某些環節或某些安全措施往往容易被人疏漏、忽視,從而引發嚴重后果,史宏林說,只有在作業前、中、后的各個環節都做到操作按 規、風險可控,才能真正減少受限空間作業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