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監管本身就是一種服務,要逐步實現安全監管由事后監督檢查向事先指導轉變,由事后查處向事前幫助轉變,由單純監管向全面服務轉變。
目前,我省安全生產領域“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如火如荼,不斷深入人心,取得了可喜的階段性成果。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正如省安監局劉寶玲副局長所指出的那樣:“一些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對執法檢查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抗拒執法。還有一些企業被查出問題后不去積極整改,而是把精力放在托門子找關系上。還有的地方為執法設置障礙,人為限制、阻礙執法。”這些現象表明,安全生產執法環境亟待改善。同時也折射出安監執法觀念、理念亟待創新和改變。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日趨凸顯。如何正確把握安全執法監察和服務企業發展的一致性,履行好法律賦予的職責,已成為安全監管部門面臨的重要課題。
正確把握安全執法監察和服務企業發展的一致性,必須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作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根本職能。要始終把服務經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牢固樹立企業至上、發展至上、服務至上的觀念,積極主動地為企業服務、為經濟服務、為發展大局服務。安全監管本身就是一種服務,要逐步實現安全監管由事后監督檢查向事先指導轉變,由事后查處向事前幫助轉變,由單純監管向全面服務轉變。在安全執法監察過程中為企業提供教育培訓、隱患排查整改、安全制度建設等方面的指導,為生產經營者提供安全生產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服務,增強企業安全生產意識,夯實企業安全生產基礎,把監管和服務統一起來,才能創造依法行政、嚴格監管的良好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安全、穩定發展。
正確把握安全執法監察和服務企業發展的一致性,必須防止“以保護經濟發展為由,弱化安全監管;以安監執法為由,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兩種錯誤傾向。地方保護主義是安監執法的大敵,是企業逃避安全監督的“保護傘”,是安全執法監察的“頂門杠”,是安全生產“落實不下去、嚴格不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堅決克服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使《安法》暢通,監管到位。同時也要防止在執法監察過程中的權利異化,為部門謀取不正當利益。要堅決克服“管理就是收費、執法就是罰款”的錯誤思想,正確處理好監管與服務之間的關系,改變“以罰代管、以訓代管”等現象,摒棄“重審批輕監管、只審批不監管”的錯誤做法,做到寓監管于服務之中。
正確把握安全執法監察和服務企業發展的一致性,必須實行安全監管公開公正的原則。安全監管,是對安全管理運行過程中各項具體活動實施的查驗、審核、監察和督導,是帶有一定強制性的特殊管理活動。因此,監管是政府的一種行為,也就是說政府是監管活動的主體,其目的是使國家利益、人民利益、企業的合法經濟利益最大化。實踐證明:及時向社會公開安全生產執法監察情況,使安全生產與生產經營者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賦予“安全生產”以巨大的實實在在的經濟內涵,才能真正成為生產經營者自覺的理念和行為。實行安全執法監察公開的原則,實質是把安全監管工作置于社會監督之下,有利于增加監管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監管執法的公正性,有利于增強全社會的安全意識,為廣大群眾提供廣闊的參與空間,使民眾知情權得以充分發揮,這樣必將減少安全執法監察出現的漏洞和失誤。只有公開,才能進一步做到公正。公開促監督,公正促發展。缺乏公開、公正的監管,是無效的監管,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反復驗證的規律。
不斷提高安監人員依法監管能力和水平,是正確把握安全執法監察和服務企業發展一致性的根本。各級安監部門要進一步創新執法理念,改進執法作風,全面建立和落實執法監察責任制,把執法監察能力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