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漏事關安全、環保、員工健康,是引發事故的主要誘因。結合綠色企業創建工作,北海煉化公司要求全員樹立泄漏就是事故的理念,從整治泄漏項抓起,有效控制工藝波動、使用不當、設備失效等造成的介質泄漏。
北海煉化從十個方面全面開展設備設施泄漏隱患排查。全面排查動靜密封;全面排查腐蝕泄漏隱患;全面排查金屬軟管、補償器、爆破片和重點密封件等難以檢驗或未明確檢測要求的部件是否定期更換;全面逐臺檢測危化品儲罐的浮盤密封和呼吸閥等直通大氣部位油氣濃度是否超標,運行是否正常;全面排查隔斷閥、放空閥、安全閥、止逆閥等各類閥門以及換熱器、冷卻器等是否存在內漏,重要閥門是否定期檢驗,盲板是否可靠;全面排查管廊的改造、擴建是否滿足規范要求,基礎、支架和管托強度是否可靠,毗鄰道路、臨近施工區的管廊、管道防沖撞破壞措施是否有效,臨坡臨水的管廊是否穩定可靠;全面排查廠際管道因自然災害破壞引發泄漏的隱患,排查臺風、暴雨、滑坡等危及管線的自然災害防范措施是否有效;全面排查設備防爆選型是否滿足要求,防爆功能是否可靠;全面排查CNG、LNG等涉氣涉氫新業務、新領域的密封管理隱患,泄漏預案、防控措施是否有效;全面排查檢維修和涉及帶壓帶料作業防泄漏、串壓措施是否落實。
該公司對易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減少逸散性泄漏。對評估效果達不到要求的收集治理設施進行更換或升級改造、采用密閉管道替代地漏等敞開式集輸方式。制定管理和技術措施,明確完成時間,建立考核機制,強化排放控制、提升治污設施綜合治理效率,節約資源,防控風險,降耗增效。在攻堅中,公司明確標準和效果,各單位細化措施,推進網格化監測以及溯源分析,針對不同材料和介質,采取有效措施。持續開展LDAR(泄漏檢測與修復)工作,對泄漏檢測值≥500μmol/mol、泄漏率超過0.4%的重點裝置提高檢測頻次至每月1次;吸附用的活性炭,選擇碘值不低于800毫克/克的活性炭,并按設計要求足量添加、及時更換;排查治理設施和儲罐的密封點,提高治理設施去除率;加大揮發性源頭原輔料替代,對敞開液面分析排查采取加蓋等措施杜絕逸散。
各單位梳理泄漏防控職責,檢查泄漏管理制度落實到位情況,查漏消缺、運保維修是否有效落實,核查突發性泄漏風險分級是否準確,管控措施是否完善,泄漏介質擴散影響區分析是否全面;防止擴散觸及明火設施,進入密閉空間、地下管網、水體以及越界擴散的措施是否有效。對各種物料的源設備泄漏,通過預防性、周期性的泄漏檢測發現早期泄漏并及時處理。
各運行部從引起泄漏的工藝、設備、操作等方面組織攻關,發動一線員工結合泄漏點實際,實施小改小革,想辦法消除泄漏。建立泄漏點以及整改情況臺賬,開展無泄漏管理的跟蹤檢查,定責任人、定措施、定實施時間和完成時間,持續深入推動無泄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