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石油市場開放、競爭力度有望加大。11月14日,商務部下發《關于“十二五”期間石油流通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
商務部希望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完善石油商業儲備、提升行業服務水平、加強市場監管等途徑,開啟“十二五”石油流通行業的新格局。
經過多年發展,石油流通行業已在市場開放、行業監管、市場供應保障等層面有所進步。但由于石油行業的特殊性,行業發展受多部門管理,石油市場秩序仍不順暢,諸多制度需要再完善。
諸如,石油進口尚未完全放開、石油戰略儲備不足、能源安全應急機制不健全等。這仍是“十二五”及以后石油市場改革的著力點。
石油市場競爭開放難題
商務部主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形成多種所有制共同參與市場競爭的石油流通格局。
指導意見稱,“以公平市場準入、優化市場主體結構為重要手段,進一步加強石油流通行業法制化、規范化、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石油市場有序開放、健康發展,提高石油流通行業市場競爭和服務質量。”
目前,我國成品油市場三大石油公司、中化、地煉、陜西延長等主體同時存在,形成以大型企業壟斷性競爭為主導、中小企業為輔的市場格局。
“十二五”期間,石油市場暫時還無法完全改變壟斷的格局。石油流通行業“十二五”主要任務是,完善石油市場分銷體系,“形成以大型國有石油企業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主體共同參與競爭的市場格局。”
目前,在國內石油流通領域,最大的政策約束是對原油進口的控制。長期以來,國家對原油和成品油的進口實行國營貿易管理,由政府進行總量調控,統一安排進口量。同時允許非國營貿易企業從事少量進口。
按照商務部規定,“所有進口原油必須交由兩大公司煉廠加工,進口時需持有兩大公司排產證明方可入關”。這一規定,大大限制民營石油企業進口積極性。
近年來,民營石油企業曾多次公開上書,建議政府逐步放開原油進口控制,取消“原油非國營貿易配額只能用于中石油、中石化煉廠加工,不得供應地方小煉廠”的規定。在兩大公司大量進口原油的同時,應給予地方煉廠原油進口權或使用權。
11月15日,一位中石化成品油市場戰略研究人士評價稱:“由于部門分割的存在,石油流通領域改革單靠商務部門一己之力難以成行,需要發改委、能源局等部門的協同。”
成品油商業儲備短板
在經歷多次“油荒”之后,國家部門更重視能源安全,以及石油市場穩定。指導意見突出強調,加強國內石油市場供應保障能力,完善成品油商業儲備體系,以及市場監測。
這與國家宏觀規劃吻合。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合理規劃建設能源儲備設施,完善石油儲備體系,加強天然氣和煤炭儲備與調峰能力建設。”
商務部預測,到2015年,國內原油和成品油銷售量分別達到5.3億噸和2.9億噸,基本滿足國內不斷增長的生產與消費需求;同時要求成品油批發企業常備庫存量不小于上年度平均15天銷售量。
指導意見稱,“十二五”期間,商務部門將指導石油流通企業建立成品油商業儲備體系;鼓勵各地建立柴油地方儲備。
“成品油商業儲備”再一次被強化。早在2009年5月,國務院公布《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在振興規劃中,國家首次提出抓緊落實成品油儲備,加快儲備設施建設,盡快研究制訂成品油商業儲備辦法和制度。
為應對金融危機,當時規劃設立的目標是,2009年成品油儲備要達300萬噸,2010年實現600萬噸,2011年前為1000萬噸。
上述中石化人士說:“目前,成品油商業儲備的具體操作辦法仍在商討。任何企業都不希望存在任何形式的庫存。庫存占用企業大量資金,增加產品成本與管理成本。”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防止“油荒”保市場是重要任務。各地已經探索建立地方成品儲備項目。在成品油市場緊張之際,增加市場投放量。
根據本報記者了解,重慶、云南等地均已建成一定規模儲備項目。重慶官方信息顯示,目前重慶市市級成品油儲備量為22萬噸,其中柴油13萬噸,汽油9萬噸。在無油入渝的情況下,市級儲備能夠保證全市運行15天。
在市場監測方面,商務部要求“密切關注石油市場動態,全面掌握市場供應、銷售、庫存等運行與變化趨勢,暢通信息渠道,及時發布、提前預警。”
“目前,成品油市場監測是石油市場管理的短板,是一項長期任務。無論是中石油,還是中石化只能對本系統內資源購銷存量變化、商業庫存運營做監測,無法完整獲取整個市場的情況。”中國石油成品油市場研究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