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印發了《關于促進化工園區規范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要根據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結合生態區域保護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要求,科學制定園區發展總體規劃。并從項目管理、安全管理、綠色發展、兩化深度融合、配套服務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和實施舉措。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一些省市開始興建化工園區,2000年后,化工園區的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截至2014年底,全國重點化工園區或以石油和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園區共有381家。其中,國家級化工園區(包括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共有42家,省級化工園區221家,地市級化工園區118家。按照產業類型,化工園區大體可分為四種:一是石油化工型,以煉油裝置為龍頭,以產業和產品鏈的銜接為紐帶,如上海化學工業經濟技術開發區、南京化學工業園區等;二是天然氣化工型,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合成氨、甲醇等化學產品,如達州化工園區、重慶化工園區等;三是煤化工型,以煤為原料經化學加工使煤轉化為氣體、液體和固體燃料以及化學品,如榆神工業區、興安盟工業園區等;四是精細化工型,以精細或專用化學品以及非大宗合成材料為主,如江蘇高科技氟化學工業園、聊城化工新材料產業園等。與此相對應,全國形成了五大化工群帶:一是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化工區;二是以天津、遼寧、山東等為中心的環渤海化工區;三是以上海、南京、蘇州等為中心的長三角石油化工區;四是以四川、重慶等為中心的天然氣化工區;五是以山西、陜西、內蒙古為中心的煤化工區。
眾多城市深陷“化工圍城”
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一車間發生爆炸,引發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2013年11月,青島東黃輸油管道泄漏原油進入市政排水暗渠,遇火花發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傷;2014年4月,蘭州石化一條管道發生原油泄漏污染了供水企業的自流溝,導致自來水笨超標事件;2015年8月,天津濱海新區危化品堆垛發生火災,在撲救過程中發生爆炸……安全事故和污染事件頻發,迫使中國的化工園區不得不重新考慮該如何同城市和諧相處。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中國的化工企業布局有著依水而建的原則,在沿江、沿河地帶,各種化工項目星羅棋布。國家環保部此前排查顯示,全國約81%的化工石化建設項目布設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區等環境敏感區域。如成渝經濟區46%的化學工業布局在岷江、沱江一帶,42%的化學工業沿長江干流布局。根據發改委印發的《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到2025年煉油、乙烯、芳烴生產加工能力分別達到85000萬噸、5000萬噸和4000萬噸,集聚建設上海漕涇、浙江寧波、廣東惠州、福建古雷、大連長興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云港七大基地。
大連是中國“石化圍城”的樣本。從南到北,大連前后規劃和建設了老甘井子、雙島灣、大孤山、松木島、西中島、長興島等石化基地或與化工產業鏈相關的工業園區,重化工項目像棋子般密布在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的近百公里海岸線上,對市區形成環抱之勢。近年來,大連市石油化工行業發生的事故也是連續不斷。據統計,2010年至今,中石油在大連的下屬公司和相關儲運企業已經發生8起火災和爆炸事故。最嚴重的一次事故發生在2010年7月16日,大連中石油輸油管道發生爆炸,造成大面積海上污染,直接經濟損失超2.2億元。
南京是一座典型的石化工業重鎮。梅山、長江二橋至三橋沿岸地區、金陵石化及周邊、大廠地區四大片區密集分布著百余家化工、鋼鐵企業,幾乎在南京主城的外圍對這個城市形成了“包圍圈”。加之南京三面環山、一面鄰水,主城區位于主要工業集中區的下風向,一旦發生環境污染事件,生活在主城區的數百萬南京市民將會集體籠罩在危險的陰影中。
天津作為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化工產業一直是天津八大支柱產業之一。早在2011年,天津濱海新區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煉化一體化基地之一,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煉油及深加工基地。根據濱海新區政府網站上數據,2015年,石油化工產值規模達到4500億元,占新區工業的19%左右。到2020年,產值規模將達到12000億元,占新區工業的29%左右。“8·12”爆炸事故發人深省,折射出“化工圍城”之痛。
化工行業產值高、稅收多,是GDP及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一直以來都是各地爭搶的“香餑餑”,正所謂“化工一咳嗽、經濟就感冒”。根據《中國石化2014年年報》,化工行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2014年,我國石油化工行業產值達13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利潤總額達7390.2億元,占全國規模工業利潤總額的13.1%;上繳稅金8810.6億元,占全國規模工業稅金總額的20.8%。但化工行業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環保、安全隱患。陷入“化工圍城”困境的城市何止大連、南京、天津,甘肅蘭州、山東淄博、江蘇如皋、寧夏中衛等眾多城市也深受其苦。
化工“搬遷之路”漫漫
2014年2月,南京市委常委會舉行生態文明建設調研會,決定用十年時間,在化工企業集中的金陵石化及周邊、大廠地區等實施大規模的企業搬遷工作,還明確了具體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014年~2015年制定四個片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總體方案,推進中小企業的關停和搬遷工作;2016年~2018年全面啟動重點骨干企業搬遷,其中,南化公司逐步關停現有生產裝置,南鋼逐步壓縮產能,華能電廠機組逐步關停;2019年~2021年完成南化公司的搬遷轉型,全面啟動南鋼、梅鋼、金陵石化等重點企業搬遷項目建設;2022年~2025年四大片區將實現工業全部退出。計劃實施以來,雖然已經動遷了不少中小型企業,但大型企業如金陵石化、南化集團、揚子石化等,由于搬遷成本、員工安置等問題陷入困境。
突圍之路困難重重,主要是三方面的因素制約:一是石化企業很多是總部統一管理的央企,并不受地方政府的直接管控和約束;二是化工企業搬遷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職工安置、搬遷費用來源不明;三是搬向何處和哪來接收也是必須面臨的現實問題。
國外如何破解困局
日本是亞洲主要的PX(對二甲苯)出產國,每年都有數百萬噸石油在日本被加工為對二甲苯。日本的東京灣地區是著名的PX工業區,坐落于世界級的大都市帶,擁有原料供應、地理交通、市場經營和科學技術等優勢。如千葉石化區與居民區無明顯界限;橫濱NPRC廠區與居民區僅隔一條高速公路。日本對于化工廠的選址有嚴格限制,環境和周邊居民的安全是首要考慮因素。日本在1959年3月就制定了《工廠布局法》,建設工廠時,經濟產業省需要事前調查地區內的住宅區,收集地形、地質、其他自然條件和用水情況、運輸條件等的數。與城市規劃密切相關的法規有《都市計劃法》、《都市再開發法》、《建筑基準法》等。
美國更加注重對化工企業的監管。新產品的生產以及和新建企業都需要嚴格地進行環境評估和安全評估。
如果企業要生產新化學物質,必須在動工之前90天向環保部門提交完整的生產計劃,申報通過審核后,才能將新產品加入有毒物質現有名錄。生產現有化學物質的企業要定期報告產品制造或進口噸位數,根據噸位范圍,決定是否報告化學物質的指定用途和可能受暴露的工人人數等信息,必要時還要進行有害性實驗和評估。化學物質產生新用途時,需要進行重要新用途申報。
德國的做法是公開透明、接受監督。化工企業進行選址時,要向政府遞交申請文件,包括廢棄物、污水處理、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狀態的基線報告等,然后在報紙和官方公報上進行公告,收集反饋意見,召開聽證會,最后政府才給出審批結果。如果化工廠發生火災,德國安全生產事故通報系統及時跟進,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設備類型、火災原因、損失等各種信息一應俱全,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查詢。
解決之道
“化工圍城”是中國城市化的“高歌猛進”與化工布局缺乏長遠規劃共同作用的結果。要從根本上破解“化工圍城”的困境,國家必須對所有的化工項目統籌規劃,全面實施戰略環評,對化工項目的選址進行嚴格評估并審核。2015年10月,環保部副部長潘岳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3大地區戰略環境評價項目啟動會上強調,根據嚴守空間紅線、總量紅線、準入紅線“三條鐵線”的要求,環保部啟動對京津冀等3大地區進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環保部目前也在對河北等16個省區市的化工園區涉危涉化重點建設項目開展環評專項檢查。
要解決“化工圍城”的現實威脅,最直接的舉措便是項目搬遷。天津爆炸事故發生后,工信部計劃推進上千家化工企業搬遷,涉及搬遷費用大約4000億元。對于資金來源,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分析,通過級差地租,退二進三解決一部分,地方政府、企業解決一部分,中央政府也給一點必要的支持,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給一點必要的支持,推動搬遷改造徹底解決企業轉型升級,減少污染,減少排放。”但是化工項目絕不能一搬了之,要充分考慮接受地的承受能力和環境容量,妥善做好職工安置工作。
另外,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引導公眾有效參與到化工項目的選址、決策、運營中來,應成為政府監管的有力補充。為此,要完善公眾參與的制度和機制,從法律法規層面明確公眾參與的地位。加強化工項目信息公開,讓居民知道、理解其環境安全性和潛在的風險。通過論證會、聽證會、宣教活動等形式獲取居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