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風險與挑戰
中海油所從事的石油石化領域,屬于高風險行業,涉及易燃易爆、高溫高壓、低溫負壓、有毒有害、易污染等各類風險。
中國海油傳統的海上石油開采工作涉及海上油氣資源勘探、海上鉆井、海洋工程、海上油氣生產、海上油氣儲運、船舶和直升機運輸和救援等,整個作業遠離陸地,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如不能及時救援,后果往往非常嚴重。中外海洋石油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重大惡性事故,如1979年11月25日,我國渤海二號鉆井平臺在拖航途中,發生翻沉事故,死亡72人;1988年7月6日,英國北海油田Piper Alpha平臺爆炸,造成167人死亡,震驚了世界海洋石油界;2001年3月15日,價值4.5億美元、投產僅1年零2個月的巴西P-36海上半潛式采油平臺發生爆炸后翻沉,造成11人死亡;2005年7月27日,印度孟買一平臺起火,25人死亡,財產損失23億美元,印度石油產量因為這起事故減少了1/3。
海上石油開采還面臨著各類自然災害的挑戰,主要是海冰和臺風等。1969年2月,我國渤海曾發生百年一遇的冰情,一個采油平臺被海冰推翻。從下面的2009年影響我國沿海的臺風路徑圖也可以看出,中海油在海南島周邊、珠江口外、臺灣海峽和上海周圍的海上平臺都受到臺風影響。
二、中國海油應急系統
為應對海上突發事件,中海油建立一套完整應急系統,其中特別是應急信息系統,使我們全面掌握海上應急響應所需要信息,為應急指揮、決策、響應做好了準備。
1. 完善的三級應急預案體系
目前,中海油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三級應急預案體系:第一級是總公司的《危機管理預案》;第二級是二級單位的應急預案和專項應急計劃;第三級是各基層廠礦、作業現場的應急計劃和應急行動方案。
每層級預案的側重點不同,但之間銜接互補。總公司的《危機管理預案》是總體、全面的預案,側重在應急響應的組織協調,法律、商務及媒體管理。所屬單位的應急預案是區域性綜合性預案及專項預案的結合,側重組織對現場突發事件的減損、救助、搶險和災后恢復。作業現場的應急行動預案側重以現場設施、活動或場所為具體目標的應急救援活動。
2. 高效的應急指揮機構
與三級應急預案相對應,中國海油的每個管理層級都成立了相應的應急組織機構,形成了三級應急組織。總公司和二級單位建立應急指揮中心,基層廠礦、作業現場建立應急組織。
總公司的應急指揮中心由應急委員會、應急協調辦公室和4個職能工作組構成。應急協調辦公室負責日常管理和總體協調工作,其他小組由相關部門組成,平時安排演習,需要時形成臨時機構。同時,中國海油應急指揮中心還保持和各政府主管部委應急機構的互聯互通,成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一部分。
總公司2007年發布了《中國海油應急指揮中心建設指南》,積極進行推動下屬單位應急指揮中心的建設工作。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上海分公司、深圳分公司、湛江分公司已經完成了新應急指揮中心的建設工作,一旦突發事件發生,可以承擔區域應急中心的職能。中國海油還計劃在渤海基地和惠州中國海油石化區建設區域應急指揮中心,統一管理、指揮協調,保障生產安全和救援工作。
3、高科技含量的應急信息管理系統
對于海上特殊的作業環境和中下游危險源量多、線長、面廣的情況,建立完善應急信息管理系統是做好應急準備、實現互聯互通的基石,也是中國海油應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中國海油已建成11大類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其中包括出海人員動態管理系統、現場視頻監控系統、三維應急信息展示平臺、生產設施應急資料庫、海管地理信息系統、重大危險源管理系統、船舶動態跟蹤管理系統、溢油漂移模擬跟蹤系統、災害天氣預警系統、生產動態管理系統、危化品運輸車輛監控系統等信息系統。
出海人員動態跟蹤系統以出海人員管理為根本核心,以出海任務為線索,以電子式出海卡為(信息)載體,通過對出海卡的管理實現對出海人員管理的實時監控。它包括出海證辦證管理系統、出海調度管理系統、登船前檢查系統、海上平臺檢查系統、出海人員信息管理系統、數據通訊系統及后臺管理系統七個部分。通過這套系統可以實時掌握在海上生產人員的情況,可以了解每個平臺上每位工作人員的詳細信息,包括姓名、單位、工種、家庭住址、聯系電話、五小證、健康證、特殊工種證、相關應急信息(血型、藥物過敏史、相關病史、平臺救生艇編號等)以及何時登上平臺,計劃在平臺上工作多長時間等。這樣,一旦發生意外,可以盡快掌握需要實施救援的人員的詳細信息。
現場視頻監控系統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事故的真實情況。一旦事故發生,利用這套基于工業電視的系統,可以把事故現場的信息第一時間傳遞到應急指揮中心。在應急狀態下,還可以利用公司電視電話會議系統與各地應急指揮中心和應急專家進行應急視頻會商。
三維應急指揮展示平臺通過一個專業引擎將虛擬現實技術、空間地理信息技術、模擬仿真技術與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應急管理理念、思路和實際做法進行有機融合,既能夠滿足企業終端場景數字化與全息再現和全息查詢、重大危險源管理、全息化應急預案管理、應急培訓和演練等日常應急管理工作的要求,又能夠為突發事故的全息化應急救援指揮、輔助決策、事故模擬推演分析、應急資源調配等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該系統最大的特點在于它能夠實現全息現實場景再現,以三維真實的場景關聯相關信息,最大程度的做到人性化和可視化,使決策者和專家一目了然的掌控所需信息。
在應急狀態下,通過該平臺使各層級應急信息得以有效共享并可視化展現,直觀地展示設施和周邊環境的情況,推演事故發展態勢,模擬應急救援方案實施,為應急響應決策提供最直接快速的支持,能夠有效地提高了企業的應急管理水平和應對突發事故的能力。
這個項目先期已在錦州、綏中、渤西、龍口、春曉、珠海、南山、東方、潿洲等11個陸上終端實施,目前已經推廣到中下游企業。中國海油在廣東東莞的立沙油庫項目、福建LNG項目,已經著手做這個工作,將成為中下游推廣三維應急指揮展示平臺的典范。
生產設施應急資料庫對生產設施應急資料進行系統管理。通過預先儲存了每個海上平臺設施的基礎資料信息,如生產設施布置圖;工藝流程圖;危險區域劃分圖;應急關斷圖;救生、消防設備布置圖;疏散圖等,可快速檢索和查找,為應急救援及時提供基礎信息。
重大危險源管理系統是根據國家對重大危險源管理的要求,中國海油建立的一套靜態信息儲存和查詢平臺。通過這套軟件里的信息,可以掌握中國海油重大危險源的總體分布情況,也可以了解具體某個危險源的詳細信息。
海管地理信息系統是在遵循管道完整性管理規范的前提下,歸納和總結管道完整性管理實際工作,充分利用計算機、地理信息系統、虛擬現實以及數字通訊等技術,通過對管道設施、運行、維護、檢測、沿線環境、事故和危害后果等數據的統一采集、處理和整合,提供集管道內檢測、外防腐、內腐蝕、線路維護、平臺管理、完整性評價、風險評價以及應急管理等應用功能為一體的業務工作平臺。目前,該系統已經完成183條長達4000公里的海底管線數據采集和整合,一旦事故發生,可以幫助我們全面掌握海管有關信息,為海管應急搶修做好準備。
船舶動態跟蹤管理系統建立在電子海圖基礎上,利用AIS基站獲取船舶信息,實時地在電子海圖上展示某一海域內所有運行船舶的動態信息。只要點擊某條船,便可獲取該條船舶的所有信息,包括地理信息、坐標信息、航向、航速以及船舶的噸位和載重量等基本信息。這套系統還可以提供海上平臺的相關信息,包括平臺所在的位置、油田群的分布、平臺的構成和連接管線等。
在應急救援中,可以讓我們及時了解周邊的可利用的應急資源和救援力量,迅速有效開展救援工作。
溢油漂移模擬跟蹤系統是在電子海圖的基礎上建立一套綜合風動力、水動力、海浪及溢油特性的模型,通過人機對話的方式輸入數據,對溢油漂移路徑進行模擬和回推的模擬系統。除一般電子海圖系統所具有的海圖數據及輔助數據外,它還包含有環境敏感區數據庫和溢油應急反應模型庫等系統界面,可實時地動畫顯示溢油漂移情況,并顯示溢油區中心位置、油膜面積、漂油殘存量、溢油抵岸地點、最終油量、影響岸線范圍、掃海面積等信息。
該系統使使模擬過程可視化、直觀化。一旦發生溢油,只要把相關參數輸進去,就可以看到溢油的擴散范圍,溢油隨風向、流向的變動,以便提前預知溢油的走向,布設溢油回收設施,防止溢油污染事態擴大。
災害天氣預警系統是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實時的災害性天氣環境參數,并對災害性天氣情況進行持續跟蹤預測,并向有關地區及時發布警報的系統。系統可與通信網絡和短信平臺聯合使用,將對海洋石油生產經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災害預警信息,包括臺風警報、海冰預警,大風警報、風暴潮警報和地質災害等災害性天氣預警,及時準確傳達到受影響地區的單位和個人。
為了全面掌握海上災害天氣情況,中海油與中央氣象臺、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他們專門為中海油開辟了網站,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同時中海油還建立了自己的氣象臺、氣象服務網站和海上氣象信息自動采集系統,及時分析、發布影響我們作業區域的氣象情況。為了應對海冰,中海油建立了海冰管理信息系統,以便及時了解海冰動態,觀察海冰對平臺的影響,提前做好應急部署。
4. 專業化的應急救援隊伍
為了防止海上溢油污染,根據國際標準和國際慣例,中海油投資5億元人民幣建立了自己專業溢油應急響應隊伍——中海石油溢油環保服務公司,所有應急人員都經過國際專業機構的培訓,取得了國際認可的資質證書。這是國內唯一一家能夠提供國際二級溢油應急響應能力的專業隊伍。2005年,在中、俄、韓、日四國在簽署西北太平洋合作計劃的基礎上,這支專業隊伍還代表中國政府與韓國海洋污染響應公司簽署了《溢油應急響應合作諒解備忘錄》,加強在溢油應急、合作培訓、溢油咨詢等領域協作,共享信息,進一步提高西北太平洋海域溢油應急響應能力。
為了快速響應,中國海油在每個海上平臺設施上均配備有溢油應急設備和器材,包括溢油污染處理設備、撇油器、圍油欄,并先后建立綏中、塘沽、龍口、惠州、深圳、珠海、潿洲島等7個溢油應急響應基地,在中國沿海初步形成一個溢油應急服務網絡,為配合公司發展戰略,計劃2010年前在大連、青島、上海、舟山、福建、海南島東西部還將再建設7個溢油應急響應基地,實現中國沿海重要作業水域的全部覆蓋(見下圖)。同時為增強溢油回收能力,還建造了3條專用溢油回收船,其中“海洋石油251”是目前亞洲第一艘同時配備內置式動態斜面收油機和溢油監測雷達系統的溢油回收船,總長47.50m,采用全回轉舵槳推進方式,具有350m3溢油規模的應急處置能力,該船采用了美國海岸警備隊使用的內置式動態斜面DIP收油機,最大溢油回收能力為 100m³/h,裝備了先進的SEADARQ溢油監測雷達系統,可以對事故區域內溢油的飄移和擴散進行準確的搜索、監測和取證。該船2008年參加了中國(山東)海上搜救及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NOWPAP)中韓海上溢油應急聯合演習。
中海油還積極支持國家海事局在秦皇島、青島組織的海上溢油應急演習。2008年組織或參與溢油應急演習21次,動員人員133人次,動用碼頭工作艇2次,環保船1次,動員溢油應急設備30套、圍油欄1600米,順利完成了各次溢油應急演習任務,有效提升了中海油的溢油應急實戰能力。
這支溢油應急響應隊伍同樣經歷了應急實戰的考驗。2008年對中國海域發生的溢油事件和不明來源溢油,積極組織力量參與了4次溢油應急響應行動,動員人員90余人次,動員設備17余套、圍油欄1000余米、運行漂移軟件8次、消耗吸油拖欄1100余米、吸油毛氈2000余公斤,減輕了溢油造成的污染,被稱為海上溢油“119”。
三、成功的應急實踐
好的應急預案,必須是經歷過各類演練和實戰考驗,反復修訂完善的。中國海油在《危機管理預案》中對各級單位開展應急演習提出了具體要求。2009年中國海油前3個季度完成2970次應急演習,有128507人次參與應急演習。演習種類包括火災、爆炸、船舶碰撞、人員受傷/落水、棄平臺/設施、溢油、硫化氫應急、直升機墜毀、燃氣、油料、化學品泄漏以及防臺風、防風暴潮等。
在強化公司內部應急演練的同時,中海油積極開展與地方政府、周邊應急力量的協調配合演習。2006年4月28日,中海石油環保服務有限公司與交通部救助打撈局簽署《應急響應資源共享協議》,這是我國第一份由政府主管部門與專業企業之間簽訂的應急響應資源共享協議。2008年,深圳分公司與香港政府飛行服務隊(GFS)開展了6次海上聯合搜救演習,同時協助香港政府飛行服務隊在南海的應急救援任務提供5次海上應急加油。為保證在應急狀態下陸上油氣終端與地方政府應急組織進行有效地協作與配合,珠海油氣終端與珠海市安監局和珠海市拱北消防大隊進行了聯合消防演習。
通過各類應急培訓和應急演練,中海油的應急響應速度、能力得到提升。2009年初至今共有22個臺風,有12個臺風影響海上石油作業,其中深圳分公司撤離7次、上海分公司撤離3次、湛江公司撤離3次,海工公司撤離9次。動用直升機1012架次,船舶122航次,動復原人員28779人;各陸上、海上生產單位均未發生重大損失。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發生后,中海油克服重重困難,重新安排海上生產,投入1500多萬,將日常生產使用的27架直升機中的14架調派給地震救災第一線。
奧運會前夕,青島賽區海面爆發大面積滸苔污染事件。應地方政府的請求,在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統一安排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和中海石油溢油環保服務公司派出2艏大功率三用工作船和重型圍油欄、40多人的專業隊伍積極參與海苔清除、圍堵作業,經過14天的艱苦奮戰,按應急方案布放15噸的水鼓4個,拋投3噸的錨石固定塊260余塊,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鋪設長度達15928米圍欄,占總作業量的62.34%。成功地保障了奧運項目的順利進行。
中國海油還積極參與地方應急救援,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下屬的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應急指揮中心還承擔天津市海上搜救中心第一分中心的職責。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中國海油應各地方政府的請求,共參與應急救援行動22次,動用船舶25航次,直升機11航次,救助人員70多人,船舶5艘,成為海上應急救助的有生力量。
中海油是一個勇于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也是一個關愛員工生命安全、致力環境保護、維護國家財產安全的企業,正是上上下下這份責任感和責任心的存在,推動了我們企業應急管理工作的發展和進步。但同時,正如前面提到的,我們面臨很多新的挑戰和問題,還要進一步完善應急體系,不斷引入新的方法和技術,開創安全生產應急管理的新局面。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