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兩會”部分代表、委員共聚一堂,為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問題出謀劃策,指出了在“敬畏心不足、責任不清、指向不明、考核機制不完善”等方面存在的瓶頸,提出了“全面參與、立體監督;尊重事實、科學追責;轉變觀念、常敲警鐘”等方面的意見建議。
在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安全生產的濃厚氛圍里,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行安全生產和重大安全生產事故風險“一票否決”以后,“一票否決”成了安全生產的熱詞、核心詞、關鍵詞。這一現象,可以說明全社會對于安全生產工作的關心,黨中央、國務院對于安全生產工作的信心和決心。據了解,對安全生產和重特大事故實行“一票否決”,大多省級以下地方政府已在使用,有的發布了專門的通知、有的制定了具體的規定,但提高到“國家高度”去豐富內涵、去規范操作、去制定措施,值得期待。
全國“兩會”期間,省、市安監系統督查組對筆者所在縣的安全生產工作進行了督查。筆者在陪同活動過程中,多次聽到被督查單位和企業關于執行“一票否決”相關內容的介紹,大受啟發的同時,也對進一步理解“一票否決”的實質和作用,大有裨益。
一則是,當地安監局因安全生產統計工作口徑和方法差異的問題,與同級職能部門產生了分歧,影響了當年安全生產控制指標的完成,安監局使用“一票否決”權,果斷對該部門當年的“省級文明單位”榮譽說“不”,該部門負責人主動登門解釋,此后,類似不配合安監工作的現象再未發生;另一則是,當地一家知名“生活用紙”生產企業,把職工工資的30%作為“安全生產工資”,月度期間一旦發生規定范圍內的安全問題,立即啟動“一票否決”程序,在扣除責任人本月的安全工資和全年的安全獎金的同時,還要扣除其上級安全管理人員的月度安全工資。
結合以上兩個實例,筆者認為,使用“一票否決”,無人不知是一件得罪人的事,但拋棄部門利益和個人私心,用好“一票否決”,無疑是對安全生產工作的巨大推動,是對全社會最大的一件善事。安全生產“一票否決”,要在內容、程序和監督等多個層面去規范,要在政府、部門、企業和個人等多個層面去實現。
首先,要多層面明確安全生產“一票否決”的內容。把適用政府、部門、企業和個人“一票否決”的情形規定詳細,將其與年度考核、指標控制、事故報告、隱患整改、市場準入、政治榮譽、職級提升和經濟利益等內容緊密掛鉤。
其次,要多層面規范安全生產“一票否決”的程序。成立由黨委政府、紀檢監察、組織人事、工會安監等部門參加的審核工作機構,制定“一票否決”的啟動、審核、審批、公示、復議、執行、建檔等一系列程序,防止搞形式、拉人情、走過場。
最后,要多層面加大安全生產“一票否決”的監督。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網絡等多種渠道,發揮好社會各界和群眾的監督作用。將12350舉報電話的特服功能,從舉報隱患事故和非法違法行為,向舉報工作失職瀆職、不作為亂作為等方向拓展,讓群眾有地方說理,讓政府有地方評理。
當然,“一票否決”不是目的,不是為了否誰、治誰,它是安全監管的一種手段、對外部的一種警示。規定“一票否決”,是為了突出安全生產對于全局工作的重要意義,更是為了不發生“一票否決”。基于此,期望將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制度規定的更加詳實,也期望僅僅把安全生產“一票否決”當成一把“利劍”永遠高懸。
(評論員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