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7日,一則科技報道頗受關注。《自然》雜志刊登了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謝毅教授、孫永福特任教授課題組的成果,該課題組設計出一種新型電催化材料,能夠將二氧化碳更為高效地轉化成液體燃料甲酸。
論文稱,研究團隊設計并制造出了四層原子厚的鈷和鈷氧化物雜化的二維材料做電催化劑。鈷和鈷氧化物雜化的超薄二維材料,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對二氧化碳的催化還原性能。不過研究人員坦言,目前該項研究僅處于基礎性研究。距離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并應用還需要克服各種難關。
事實上,試圖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的研究項目還有很多,且有不同的技術路線。
2015年,一家名為Carbon Engineering的加拿大公司宣稱開發了一種巨型風扇式的空氣過濾新系統,這種過濾系統不但能夠捕捉二氧化碳,而且還運用一系列的化學手段從空中提制出顆粒狀的碳,并合成為燃料。該公司從去年6月已開始試運行。并獲得了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等投資者的支持。
同在2015年,知名汽車制造廠商奧迪宣布在德累斯頓試驗工廠生產出一種新型環保燃料e-diesel,該原料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具體生產過程是將水煮沸并形成蒸氣,高溫條件下通過電解作用分解出氫氣和氧氣,在高溫高壓下,令產生的氫氣會和二氧化碳(從沼氣及大氣中提取)發生反應,生成一種叫“藍色原油”的液態長鏈碳氫化合物。經測試后,e-diesel中不僅不含有害物質,而且有很高的可燃性。雖然這種燃料燃燒也會排放二氧化碳,但與傳統化石燃料相比,能減排二氧化碳85%。合成燃油將來的生產成本可達每升1至1.5歐元,可以單獨作為燃料使用,也可以與傳統柴油混合使用。奧迪已計劃生產部分該種環保燃料,并希望有更大規模的量產。
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則通過改造微生物,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宣布通過基因技術,增加聚球藍藻菌中具有吸收二氧化碳作用的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的數量,同時又插入其他微生物的基因進一步增強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再通過光合作用,該種藍藻菌就可以產生異丁醇氣體。而異丁醇是一種可作為替代汽油的內燃機燃料。
去年5月,美國Joule公司宣布獲得了一項連續生產碳氫燃料技術的美國專利授權。該專利同樣是利用微生物制造燃料。通過重組藍細菌編碼基因生產燃料,據報道其產物中庚烷、壬烷和十一碳烷烴中,至少一種烷烴的產量高于普通藍細菌。在生產過程中,藍細菌作為催化劑,原料為太陽光、二氧化碳廢氣和鹽水或者海水,最終轉化為燃料。早在2010年,Joule公司已獲得兩項相關的專利。
根據美國能源部高級研究計劃署對于相關項目的贊助可以發現,其支持了近10種利用基因技術改造微生物,將二氧化碳、氫氣、氧氣、氮氣等作為原料合成燃料的項目。
無論是將二氧化碳制備成聚合物材料還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都可以看到全球科學家努力通過技術手段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決心。但愿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個國家的協同努力,能令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速趨緩乃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