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京市環保局近日透露,南京“治污行動”一個多月來,已關停120多家“三高兩低”企業。三年內南京要關停整治470多家化工企業。而隨同南京市黨政代表團赴蘇南蘇中四個城市考察的南化、揚子石化老總也表態,將砸下巨資治污,淘汰落后產能。
“鐵腕治污”,許多人只把它當做一次環保行動,而在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看來,它更是城市轉型發展的契機:“如果說創新驅動解決了發展動力問題,化工治污則扔掉了城市發展包袱,讓南京義無反顧、‘輕裝上陣’。”
“南化樣本”,推動“小不點”“巨無霸”一起整治
放眼全省,南京的化工整治,可謂是我省繼太湖水污染事件后的又一次“環保風暴”。為此,南京黨政代表團專程無錫取“治污經”。南京的整治名單中,既有“小不點”(小化工),也有“巨無霸”(大化工),阻力可想而知,可上至市委領導,下至街鎮干部,無不抱著“壯士斷腕”的決心。市環保局長韋昌明,更坦言自己“把烏紗帽甩在桌上抓環保”,他和南化公司的反復博弈中,逼著后者將原來5年的治污計劃,縮短至一到三年完成。
“南化是央企,但在環保上不會得到法外開恩。”韋昌明介紹說,該企業三臺脫硫機組2008年就開始建,拖到去年還沒啟用,減排未達序時進度,今年6月更是釀成了酸氣泄露事故。“污染減排,是政府對全市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誰也不能‘倚老賣老’、蒙混過關。對南化,我們的措施是項目限批,誰來說情也不行,把欠賬還清再說!”
政府的堅決態度,讓南化簽下“城下之盟”:拿出5億元用于環保治理,在青奧會前全部整改到位。眼下,南京正對揚子石化、金陵石化、南京化工園等化工巨頭一家一家摸排,提出整改要求。
“南化樣本”起到了示范效應。“看來這次政府是動真格的了”,隨后針對小化工的關停整治,勢如破竹,摧枯拉朽。記者隨環保部門走訪看到,銹跡斑斑的釜罐,包裹粗陋的管線,氣味濃烈的車間……幾乎成了小化工的“標準照”。“小化工從投產那一天起,就不具備治污能力。”市環保局副局長包洪新說。因此,已經關停的120家化工企業,大多數是“直接關閉”。
“對污染企業仁慈,就是對人民不負責!”
以雷霆之勢整飭化工,是因為這個曾經的“支柱產業”,已是南京的“不可承受之重”。 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信息顯示,南京單位國土面積COD負荷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工業粉塵等)排放量與排放強度在副省級城市中居前三位;與歐美發達城市相比,空氣中的SO2濃度高出約10倍。城市灰霾天近年更是明顯增多,去年達191天,占全年總天數的52%。
化工密集還導致城市產業結構偏重,城市輕、重工業比例達17.5:82.5,帶來能耗和污染雙重壓力。南京萬元GDP綜合能耗在副省級城市中排第2位,單位GDP能耗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近50%。南京不產原油,但化工原料產品占全國十分之一,80%的企業是粗加工型的。
對此市民的感受尤為真切。從“南京北大門”的二橋連接線進城,空氣里總有一股刺鼻的臭味。天氣不好、風向偏北的時候,城北新莊一帶也隱約聞到異味。因而民調顯示,老百姓對南京生態環境的滿意度排在省轄市倒數第一,對空氣質量的不滿意度達到43.2%。許多市民直言,南京要建設“人文綠都”,但目前還只是“綠化之綠”,而非“空氣之綠”、“產業之綠”。
“如果GDP上去了,但老百姓不滿意有啥意義?”不久前舉行的市委擴大會上,楊衛澤告誡全市干部,“對污染企業仁慈,就是對人民不負責任。環境不改善,科學發展就是空話,和諧發展也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礎!”因此,南京整治173家化工企業,只是這場環保“暴風雨”的前奏,接下來,還將排出300多家“三高兩低”企業,在青奧會前完成關停整治。
南京化工產業“樹大根深”,圍繞數家大型石化巨頭,上下游企業盤根錯節,衍生和輻射行業很多,如此鐵腕整治,化工產業何去何從?對此市經信委發言人蔣維勝說,相當一段時期內,化工還是南京的重要產業,但重化工業一定要控制。“我們不要粗加工的、小作坊的化工,要的是尖端的、精加工的、無污染、集群發展的化工。”
騰出空間,拓展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之路
“灑掃庭院,方能迎接‘新客人’。”市長季建業說, 對南京而言,化工整治不僅改善空氣質量、投資環境,還促使城市擺脫重化工業的路徑依賴,堅定地走上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之路。
環保部門介紹,首批173家“三高兩低”企業整治后,南京的化學耗氧量每年將減少3000噸,二氧化硫減排7500噸,比去年全年工業污染削減量還多。試想,下一步300多家污染企業關停,將為新興產業騰出多少環境容量和空間!
化工整治騰出的土地,將用于城市建設、科技型企業、生產型服務業引進。燕子磯街道工委副書記張健介紹,街道背靠幕府山,瀕臨長江,可過去由于化工企業眾多,一些地塊掛牌后,開發企業立項時都無法通過環評。如今,南京化工廠、化纖廠、鐵合金廠等企業搬遷后,商住樓盤、城北大市場的城市天際線,正沿著緯一路、和燕路“壓”過來。據介紹,化工企業全部搬遷后,街道將騰出10平方公里空間,南京將在這里建設濱江新城,發展旅游、商貿、物流業,規劃人口50萬。
產業換血,此消彼長。市經信委數據顯示,目前南京的工業產值中,化工占比20%;裝備制造、通訊設備、制藥業等八大新興產業占比41%,到2015年,這一比例將升至55%,加之軟件業產值將達4000億元,產業層次將變得更輕、更精、更高端。
整治化工有如“壯士斷腕”,不但要“剜去腐肉”,還要“止血療傷”。市社科院專家評價說,南京不僅到了轉型發展的時候,也有了消化轉型發展成本的底氣和擔當。因此,與其說化工整治是一場環保風暴,還不如說成一次倒逼行動,以生態現代化、民生現代化倒逼產業結構、城市發展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