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幫助員工建立對安全本質的深入思考,從而建立符合企業規范的安全行為?大慶石化公司儲運中心在安全教育時,管理者改變原有的說教模式,通過問“安全為了誰”和回答“安全為了誰”,激發員工動腦筋想安全,使員工在理性反思和管理人員不斷引導中,逐漸認識到安全的本質,以及安全究竟“為了誰”的根本問題。深刻的認識,引來思想上的變化,進而為員工在頭腦中建立“我要安全”的意識打下堅實基礎。
在提問中,引發思考
提問是引發人們對事物思考的最簡捷方式,一個好問題往往直入心靈,通向事物的本質,所以有人講,好問題是人們抵達成功彼岸的一半因素。然而,在現實安全教育上,許多管理者常常越過員工本應自己體驗的思考過程,試圖把企業的要求、管理者的經驗,以結論的方式直接傳遞給員工。以為安全教育的出發點盡人皆知,以為自己講得清的道理,員工接受起來也不會有障礙,以為直達終點才是最短的距離,才是實現目標的最有效途徑,忘記了員工在思想認識上也同樣存在“授人以魚”和“授之以漁”的困惑,忘記了越俎代庖如同拔苗助長。
當這種沒有經過員工獨立思考得來的安全結果,與員工實際工作發生矛盾時,必然難以經得住現實的考驗。所以,盡管企業管理者反復宣講安全的重要,企業墻壁上到處掛著安全理念,周期性的安全檢查不斷,可這些外在的約束與具體現實發生沖突時,那些沒有被員工思想真正消化吸收的內容就會變為易碎品。這種現象常常讓一些管理者感到困惑,因為企業為此投入了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可見到的效果,在實際工作中卻不堪一擊。
在員工安全意識培養上,我們常講“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安全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反復強化、多角度宣傳雖然優勢很多,但是也帶來一個問題,人們面對鋪天蓋地的海量內容,往往暈頭轉向,進而形成麻木的心態,放棄了對內容的思考。這就如同家長教小孩子數數,雖然在反復強化下他們嘴里能很順溜地數出12345……但是,并不代表他們能夠理解數字背后的真正含義。孩子理解數字一般是在上學以后,經過老師講解,他們才逐漸建立起對數字含義的真正理解。在企業安全教育上,其實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一些企業管理人員由于缺乏對員工心理的觀察和分析,本著多多益善的宣傳意識,結果使一些人產生了逆反心理,從而放棄了對安全本意的真正思考。看似大家在“點頭稱是”,實際上,卻是一種應付的心態。
人若放棄了思考,那么,認識事物必然存在偏差,理解事物必然受到限制,判斷事物必然容易被表面因素所左右。反思企業安全教育,我們的管理人員雖然下了很大工夫,但是結果常常難如人意。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管理人員缺乏對員工思考環節的引導和重視,忽略了外在要求轉變為內在自覺需要的一個過程。
這種沒有認識上的提高,只靠數量上的重復推動是難以發生根本變化的,必然容易被表面現象所困惑。在他們頭腦中安全教育常常是這樣一幅畫面:管理人員站在自己對面,講述著企業對安全工作的各種要求。這種表象帶給員工的心理反應是:企業在要求他們如何如何,是一種“被”安全的感覺。這種心理錯覺容易產生這樣的結論:我是在為企業安全而遵守制度。由于缺乏思考,并因為“被”安全,產生抵觸性的心理感覺。所以,他們體會不到管理人員所講內容的真正含義,更看不到自己才是安全生產的最大受益人。以這種角度認識和理解安全,其實不管管理人員講述什么樣的道理,采取哪種措施,員工都是處于一種被動的心態。
一些企業管理者正是看到了這個問題產生的影響,所以,在安全管理上提出了將“要我安全”轉變為“我要安全”的訴求。然而,由于企業在宣傳過程中,沒有認識到培育這種意識的主體心態把握。即使管理人員反復宣講,建立“我要安全”的目標,在員工心里產生的反應仍然是“要我安全”。為了解決認識上的偏差,大慶石化儲運中心從員工認識問題的角度和角色定位入手,向員工提問“安全為了誰”,意在引發員工的思考。
在思考中,受到教育
與以往安全教育的最大不同是,“安全為了誰”實際上是站在一個中性立場上,提出了一個有關安全本質的提問,目的在引發員工思考。通過員工的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而不是他人強加的判斷,從而促使員工形成正確的安全價值觀。表面上看,判斷來自員工結合自身經驗做出的,不是他人強加的立場或觀點。但是,由于行為主體的安全利益具有普遍性、規律性、共同性。所以,當管理人員提出這個問題,員工沿著這個問題思考時,實際上已經有了企業期望得到的答案。
這種安全思考,結果必然是一種自己說服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過程。事實上,人們對安全思考越深,得到的答案離企業期盼的結果也就越近。這種教育方式擺脫了傳統安全教育易產生的抵觸情緒。因為站在他們對立面說教的人不再是企業的管理人員,而是他們自己。反思得到的必然是自省、自知、自覺的結果。員工主動思考,自我尋找答案,實際上是“安全為了誰”所具有的鮮明特征。
“安全為了誰”,提問的是安全生產的核心要素——員工。當事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從自己經歷或周圍聽到的一個個不安全事件中,感受別人的心理感受,然后再做出分析和判斷。雖然每名員工經歷千差萬別,聯想到的內容各有不同,認識事物有深有淺,但是由于不安全行為帶來的教訓感受是相同的,以及質問引發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相同的。所以,員工在頭腦中得到的感受必將是企業期望得到的認識。這就類似我們去游樂園的迷宮,提出的問題好比是進入迷宮的入口,人們走進之后,盡管行走的路徑是開放的、不同的,但是只要人們想走出來,就必須找到預設好的出口。而“安全為了誰”的出口就是:安全是自己的事,是關乎自身利益的頭等大事。事實上,這種發自內心思考的過程,也正是在“要我安全”與“我要安全”間搭建了一個轉換的橋梁。微妙的變化,看似一小步,實際上是心態調整的一大步。
思考的重要性在于形成認識,因為只有形成了認識,人們才能將企業倡導的規范行為固定下來、堅持下去,沒有認識做依托,行動將成為斷了線的風箏,出現不受控的狀況。當然,若這種現象出現在安全管理者身上,我們會看到這樣一種表現:管理人員執迷于具體事物之中,結果忘記了自己為什么而忙碌。“安全為了誰”恰好對前行途中的人進行了提醒,幫助“當局者”跳出“此山中”,找到出發時的心理原點,眺望現實與目標的距離,校正由于執迷其間所導致的方向偏差。
然而,現實狀況是:一些人把“做了”當成所要達到的工作結果;一些活動的主體本是參與的員工,卻不知不覺變成了上級領導;一些培訓工作本該把重點放在教育內容上,卻不知不覺成了對活動形式的關注。這些看似偶然、不經意出現的問題,正是由于活動組織者沒有理清“安全為了誰”造成的。所以,出現了把造聲勢、吸眼球當做舉辦活動追求的目標。員工和管理人員由于缺乏思考、缺乏認識,導致的各種偏差,積累在一起,就會使管理者有種力不從心的安全管理缺失感,以為安全生產靠運氣,出了問題說運氣不好,找到了為自己開脫的理由,自然也就看不到自身的不足,找不到真正的病根,從而在一些單位形成一種周期性安全問題。
在教育中,明白真相
來自內心的反省才是最深刻的教育。由于這種反思天生帶有探索真相的目的,所以人們越接近真相,教育的效果就越值得期待。“安全為了誰”的提問使人們明白,自己才是安全的主體,當出現事故或損失時,自己將是這種不安全行為的最大買單人;使人們明白,約束他們的規章制度、工作標準具有的真正意義,從而幫助員工建立自覺的執行紀律心態;使人們明白,自己才是安全的第一受益人。它有助于員工消除 “抄近道、走捷徑”的機會主義傾向,從而由被動變為主動,對“我要安全”有了更加自覺的認識。將心比心,若我們在做某事時缺乏思想上的認同,以抵觸制度、懼怕要求的心態執行制度,會是怎樣一種情況?可能我們身體到位了,進行了巡檢,也掛了牌,但結果可能只是完成了一種形式,而非具有實質巡檢內容的檢查。也就是說,腳到了,心沒到,該發現的問題沒有發現。這就是缺乏心理認同感的常態化反應。
事實上,“安全為了誰”找出了我們在安全教育上的管理盲點。它使人們在不斷追問安全本質和根源中,對自己的心理要求有了更準確的把握,對他人的心理反應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一是它改變傳統教育者總是站在員工對立面的形象。這種教育內容的傳播是一種自我教育形式,員工是用自己熟知的鮮活事例教育自己。這就好比做算數題,人們不是簡單地求得一個結果,而是在強化員工對推導過程的理解,因為理解了推導過程會加深人們對結果的認識,從而使認識更加清晰,思想更加自覺。
二是它消除員工對安全教育的抵觸情緒。在“安全為了誰”面前,管理者要教育他人,首先要通過自我教育來實現的,這種方法往往更容易為大家所接受。許多管理者以利益上的層次關系,講述了安全首先是為了自己,然后是為了家人、關心他的人,以及企業和社會。人們理清了這種層次關系,自然也就建立起了“我要安全”的意識。
三是它以自己熟知的內容教育自己。這種教育使員工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一方,或者說管理者講什么,他們就得聽什么。而是主動思考,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出判斷,形成獨立思考的安全價值觀,從而將符合規范的安全行為固定下來。
通過提問“安全為了誰”,我們不但教育了員工,而且教育了管理人員。使大家明白,在每一個困惑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可以化解困惑的真相,而要解除困惑、闡明真相,就不能僅僅靠簡單的說教方式,要站在接受教育的角度上,要從接受教育者的心靈入手,把引導大家思考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大慶石化儲運中心正是看到了這一點,為延伸這種直達心底的教育方式,不斷拓展深化“安全為了誰”的教育模式,在隨后各方面教育活動中,提出了“批評為了誰”、“廉潔為了誰”、“文明為了誰”的各種討論。我們相信,思考可以消滅無知無畏,進而使人們謹慎起來。如今,“安全為了誰”已成為我們一些基層車間處理困惑、教育員工的語句。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一些管理者原有僵化的思維模式,從中找到了教育員工、教育他人的方法。
“安全為了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撬起員工安全意識的支點。企業若加以利用和引導,必定會看到可喜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