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如此密集的禍患提示的是某種程度的危機。而感受到化工危機的城市當然不僅僅是大連。最近數年以來,重慶的氯氣泄漏、南京的化工管道爆炸、蘭州的石化工廠火災、吉林的化工廠爆炸及重大水污染,以及還有更多的突發災難和環境污染事件,一次次表明化工危機的陰霾已經籠罩在中國城市的頭頂,恰如一柄不知道何時掉落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化工項目所導致的環境危機頻發,首先被認為是相關企業布局不合理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化工廠布局之痛,表現之一是城市與工廠的過度親密接觸。南京化工廠爆炸事件導致140多人死傷,重慶化工廠氯氣泄漏導致15萬人轉移,蘭州化工廠爆炸將周邊民居玻璃震碎,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化工廠與城市居民區連成一片,缺少必要的保護性間隔距離。事發之后,當地往往強調這是歷史原因導致,因為這些化工企業原本處于城市郊區,近年來城市的迅猛擴張最終使它們成為市民眼皮底下的“定時炸彈”。事實上,無論是化工廠搬遷,還是城市化過程中避開敏感區域,只要替民眾著想的安全意識不缺位,上述危險局面應當都是能夠避免的。
化工企業布局不合理的另一個表現是,這些項目特別喜歡在大江大河大海附近扎堆。早在2006年,原國家環保總局便對全國石化項目環境風險做大排查,檢查結果令人震驚。全國全部7555個化工石化建設項目中,81%布設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區等環境敏感區域,45%為重大風險源。在上述石化項目中,布設在江、河、湖、海、水庫沿岸的項目有1357個,占17.9%;布設在城市附近或人口稠密區的有24889個,占32.4%。之所以出現這樣一種畸形局面,是因為重化工行業大部分項目高耗能、高耗水、運輸量大、環境排泄量大,對水域、海域的依賴比較強。
一方面是化工項目沿大江大海攻城掠地,一方面卻是在產業布局上的“撒胡椒面”式發展。這種說法看上去矛盾,仔細分析卻是一種現實。環保部下屬機構發表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在中國,重化工業的典型代表石化產業集約化程度較低。我國煉油和乙烯產能雖居世界第二,但最大煉油廠僅為2050萬噸/年,乙烯廠也只有10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與世界最大煉油廠每年4700萬噸和乙烯廠每年280萬噸的生產能力差距甚大。目前,煉油乙烯生產在20多個省區市“遍地開花”。相比之下,國外化工產業的集約式布局可以給我們提供非常好的借鑒。在世界著名大港荷蘭鹿特丹,沿岸100多公里,集中了整個西歐鋼鐵、糧食加工、造船、汽車和石油化工產業的一半產能。
重化工產業是對環境影響最大的部門,目前這種“處處冒煙”的布局模式必須得到改變。同時,布局問題也不是化工廠危機的全部原因。這些化工企業無論布局到哪里,嚴格的監管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很遺憾的是,在一些地方原本以保護環境為職責的環保部門,反倒成為替污染企業開路的先鋒。原因仍然在于地方政府的GDP至上的思維模式。為了“維護地方經濟發展的大局”,相關監管機構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中國城市要遠離化工危機的陰霾,除了技術層面的切實改進之外,關鍵還在于發展思維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