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遏制重特大事故這一重中之重,近日,國務院安委辦專門印發《標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意在指導全國上下合力完成這一系統工程。其中,“著力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這一要求,充分體現了“超前預防”的治理之道。
對于治理隱患,我們并不陌生,近年來的大量工作,均圍繞此開展。但對管控風險,我們所做的并不多。
“風險”一詞,和安全生產一樣,源自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實踐。我們祖先早就發現“無風三尺浪,有風浪滔天”,所以“風”就是“險”,風平浪靜才能安全生產。其實,風險就是發生不幸事件的概率。風險客觀存在,但可辨、可控。
若對風險視而不見、放之任之,或“身處險中不知險”,在風險演變、累積中,事故概率會隨之增加。這樣的不安全狀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隱患”。隱患雖 不能快速或絕對引發事故,但同樣,對隱患置若罔聞、束手坐視,小患也終會釀成大禍。近年來發生的很多事故,都是“小患拖大,大患拖炸”的例證。
因此,遏制重特大事故,“超前預防”尤為重要。去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要求,“對易發重特大事故的行業領域采取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推動安全生產關口前移”。
安全是相對的,風險是絕對的。惟有從風險管控入手,把風險管控挺在隱患前面,把隱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雙管齊下,構建兩道防線,我們的防御工事才能固若金湯、堅不可摧。但當下,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這兩道關鍵防線,構建得并不牢固,甚至存在漏洞。
首先,麻痹思想、僥幸心理仍在作祟。近年來,一些地方、行業、企業實現了長周期安全生產,開始沾沾自喜,以為可以就此“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還有的,一直以來都把事故當故事,總認為離自己很遙遠,對固有風險“看不清”、“辨不明”,完全是一筆糊涂賬。
其次,固有觀念、傳統眼光存在局限性。新領域、新業態的不斷涌現,為風險、隱患提供了新“宿主”,但一些人只顧盯著傳統的高危行業領域、高危部位環節,對新事物不研究、不關注,加之探索未知領域的技術能力有限,致使“想不到”的問題層出不窮。
再次,政府、企業、社會防風險、治隱患的責任不夠具體。當今社會,風險無處不在。但在風險防控、隱患治理上,責任不明晰,尤其針對現代社會的新生事物, 怎么管、誰來管,一些地方仍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因而,有的方面多龍治水,有的問題無人問津,有些工作交叉重疊,有些地方還是盲區死角。
如何防風險、治隱患?《工作指南》為我們提供了解題思路:健全分級標準體系→全面排查評定風險和隱患等級→建立風險分級管控機制→實施隱患排查治理閉環管理→切實構建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
“禍患常積于忽微。”風險管控到位,隱患自然減少;隱患治理徹底,事故能鉆的空子就會越來越少。反之,對風險“想不到”、“看不到”、“管不到”,一旦第一道防線失守,即便隱患治理的第二道防線再堅固,也難免不掛一漏萬。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工作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同時發力,惟有三方從各自層面深下去、做到位,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構建起點、線、面有機結合、無縫對接的兩道堅強防線。
(執筆:閆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