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1第二屆石油化工行業“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技術交流大會在上海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行業專家代表齊聚一堂,探討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術在石化行業以及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行業安全生產指明路徑。
與會專家表示,當前,傳統安全風險管控手段已經難以適應我國危險化學品風險防控的新要求。要借助“工業互聯網+危化品安全生產”,實現對危化品全生命周期和全要素的智能化管理,從根本上提升和保障行業本質安全。
提供安全生產新途徑
近年來,危險化學品領域事故時有發生,暴露了傳統安全風險管控手段的不足,并且難以適應新發展階段對危險化學品風險防控提出的更高要求。工業互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的出現,為從根本上消除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和管理方面的事故隱患提供了新途徑和新手段。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峰會上指出,石化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做到安環指標的實時監控與溯源調控,確保工業生產更安全更環保。只有通過“工業互聯網+危化品安全生產”實現危化品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控、全要素網絡化系統以及行業安全智能化管理,才能實現石化行業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生產,提升行業本質安全,從根本上消除和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將風險控制的重點轉移到風險源頭。
“工業互聯網將賦能危化品生產企業安全管理創新,促進企業集約化。同時,工業互聯網帶來的高效配置能夠在消除風險、降低企業社會安全成本的同時,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中國安全生產科學院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中心專家席健舉例說,“在設備的完整性管理和預測性維護上,借助數字化手段變設備響應性維修為預測性維修,實現設備運行過程中的動態監測,那么既可避免因設備失效導致的安全生產事故,又可節約設備的運維成本。”
助力全生命周期管理
當前,人工智能、云計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危險化學品生產的全生命周期,成為提升危險化學品安全治理能力的重要選擇。
2016年起,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革命性信息技術開始大規模應用,石化行業開始通過神經網絡的擬合來解決石化安全生產的問題。據中國化工集團大數據首席專家馮恩波介紹,化工生產過程中變量復雜,數據繁多,以數學模型驅動的傳統自動化手段僅能處理10%~15%的數據量,而以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可處理85%~90%的數據,還可對海量數據進行特征提取和降維處理、可視化處理。
“利用人工智能實現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的一網通管要經歷3個階段。”華東理工大學自動化系副研究員王冰說,“首先是數據與人的經驗、知識進行融合,然后是機器對過程危害的分析和事故發展規律的認知,最后通過人機交互的學習方式,實現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輔助決策。”
“位置物聯網是打造數字化系統、建設危化品安全管理體系的基礎之一。該技術通過在一定的地理空間內布設室內外一體化系統,獲取該區域內所有人、車、物、環境事件的實時位置和狀態,圍繞著位置的定位與應用,打造一套定位物聯網設備管理和算法管理的體系。”蘇州真趣工業互聯網事業部高級產品總監闞維維表示,位置物聯網的應用主要有現場感知與通訊、自動化監管和指揮、現場追溯和還原3方面,通過位置與通訊互聯互通與安全生產相關的業務進行結合,最終實現規范化、自動化、預測化和無人化監管的目標。
上海賽科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信息技術部總經理張晨分享了賽科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安全生產的經驗。據介紹,賽科已經通過視頻監控+AI算法的結合,實現了多場景實時視頻監控、人員行為識別、危化品管控報警和應急處理等功能。
構建安全開放新生態
今年4月,應急管理部下發《“工業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試點建設方案》并提出,要通過3年試點建設,構建“工業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的初步框架。據悉,目前已有73家企業被確定為試點企業,其中將近60家企業已經形成了“工業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的初步方案。
相關專家表示,目前“工業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試點企業的評估和考核機制正在制定當中,相關標準規范體系也正在建設當中。未來或將建設覆蓋大量場景的“工業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的大型綜合試點,構建政企充分對接、經驗共享的開放生態。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接入工業互聯網,如何保障企業公共系統安全也成為了會議熱議話題之一。山東云天安全技術有限公司工控安全產線總經理王紹密在會上介紹了該公司研發的基于工業互聯網場景的掛圖防控運營體系。他表示,未來工控安全建設將向信息安全、業務安全兩個維度發展,進而實現工控安全可管、可控、可見,持續保障石化行業生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