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煉化工業生產過程中,如果發現了故障隱患,有了危險而不停車,其后患無窮;可如果出現了故障又不管風險大小一律停車,則可能會損失上千萬元。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教授高金吉稱之為工業流程中的“大傻”。
在13日中國工程院舉行的高端機械裝備智能化及在役再制造論壇上,高金吉以壓縮機組運行為例,指出了我國煉化工業存在的“機組與過程始終不和諧”的問題:設計不匹配,大馬拉小車,設計時不考慮苛刻多變工況環境。總結了生產流程中存在的無智能調控、運行不適應的“五大傻”現象:
一是不管過程中需要多少,全部滿負荷供給,多余的回流或空放;二是不論入口負荷怎么變化,即使發生失穩,結構及運行參數都不變;三是過程異常,工況可能發生事故和誤操作,但仍開啟或繼續運行;四是出現故障不管風險大小一律停車;五是出現故障苗頭,只要參數或結構略作改變即可抑制故障發生,但不管不顧任其發展。
在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時,高金吉認為:許多單位在設計、選型、訂購裝備時片面追求產能預留和設備設計效率而忽視與生產過程的匹配,造成“大馬拉小車”和運行工況遠離設計工況;許多在役裝備缺乏健康能效監測和智能調控系統,不能監測預警故障,裝備的運行狀態也不能依生產負荷改變而自適應調控;企業設備管理部門只負責維修和安全,節能部門只重視工藝系統節能,不重視裝備運行能效監測評估和節能考核;國家缺乏在役裝備運行能效的監測評價體系和考核制度,尚無相應的法規和技術標準。
為此,中國工程院已于2013年設立了“我國高端能源動力機械健康能效監控智能化發展戰略研究”項目。國內一些研究機構也開發了一些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機械健康監測預警和健康管理系統,像機泵群的網絡化智能監測診斷系統、故障自動診斷專家系統等,在宏觀管理、智能監測與診斷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