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參加總局“大數據與安全生產綜述”視頻講座
來源: 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 編輯: 付希燕|付希燕 瀏覽: 2434 發布于2015年05月14日
視頻專題講座現場
5月12日下午,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舉辦“大數據與安全生產綜述”視頻專題講座,協會派員參加學習。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通信信息中心主任張瑞新博士從基本概念簡述、大數據概述與應用、安全生產大數據現狀與問題、安全生產大數據工作思路四個方面進行了系統全面的介紹。
據悉,大數據(Big Data)概念于2008年9月由美國《自然》雜志首次提出。大數據,或稱巨量資料,是指由數量巨大、結構復雜、類型眾多的數據所構成的數據集合,必須通過特殊化處理分析才能形成有規律、可預測的信息服務能力。當前可謂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了解“大數據”概念并將其應用于安全生產工作,是當前大勢所趨且十分迫切。
2014年12月12日,總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棟梁在黨組(擴大)會議上提出“建立安全生產統一數據庫,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規律可循’。”2015年4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的通知》(國辦發〔2015〕20號),要求“要大力提升安全生產‘大數據’利用能力,加強安全生產周期性、關聯性等特征分析,做到檢索查詢即時便捷、歸納分析系統科學,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規律可循。”
張瑞新介紹,安全生產大數據是指企業安全生產、政府安全監管、社會個人參與以及與此關聯的經濟活動全過程所形成的文本、音頻、視頻、圖片等海量信息的集合。當下還處于大數據的初級階段。安全生產大數據具有真實性、原始性、完整性、公正性、可持續性、可處理性、可開放性的特點。但當前安全生產大數據還面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數據量小、質量差;缺乏標準;部門協調能力不足;企業信息化能力弱;分析工具缺乏;大數據專業分析人員缺乏等。
張瑞新指出,對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而言,大數據可帶來六大轉變,最終為實現事故的超前預防提供預測預警: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轉變、從單向管制向政民互動轉變、從各自為戰向共享協作轉變、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見轉變、從行政主導的政府向以人為本服務型政府轉變、從經驗決策向基于大數據的科學決策轉變。
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時代,將逐步改變人類的傳統工作生活方式,也必將創新安全監管監察的方式方法,為“零死亡”目標的實現提供可靠的技術和管理手段。
秉承“服務政府、服務行業、服務企業”的宗旨,協會也將積極探索學習并接納新理念、新方法,指導開展各項工作,力爭在促進危險化學品領域安全生產的過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