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歐盟明年開始推行的碳排放交易計劃(以下簡稱“ETS”體系)的抨擊眼下正在中國如火如荼地展開,原因顯而易見,“ETS”推行之后,中國飛往歐洲的航班每增加一班,每年就將增加上千萬元人民幣的額外成本,這很容易讓中國人想起“要想過此路,留下買路財”的強盜邏輯,自然無法讓中國人愉悅地接受。
同樣的博弈還發生在日前剛剛落幕的第三屆“赫爾辛基化學品論壇”上。掌管著化工產品生產和銷售標準的歐盟化學品管理局(ECHA)在論壇上大談歐盟化學品管理新法規(REACH法規)自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以來的首期成果,并呼吁外國企業進一步跟上法規的新動向。受此法規影響頗深的中國中小型化工品出口企業的與會代表在場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苦惱于沒有一位來自中國的發言人在論壇上將中國企業的難處和訴求擺到規則制定者們的面前。
所謂REACH全稱“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是歐盟對進入其市場的所有化學品進行預防性管理的法規。由于滿足歐盟法規的各道程序需要提供相關的數據和證明,自REACH法規4年前實施之后,中國出口歐盟產品的成本據初步估算約提高了5%,進口歐盟產品的成本則增加了約6%,而據信受到此法規影響的中國輸歐消費品和機電產品每一年的數額就達數百億歐元。
與強制推行的“ETS”體系一樣,在許多外國企業看來,歐盟的REACH法規無外乎也是要抬高外國化工企業向其市場出口產品的門檻,貿易壁壘色彩濃厚;而歐盟企業則坐享“近水樓臺”之便,單靠賣標準也能賺取豐厚利潤。
但換個角度看,歐盟的理念與價值取向的確符合人類的長遠利益。歐盟環境專員亞內茲?波托奇尼克在會上介紹說,未來10年內,歐盟計劃逐步停止使用或替代使用有毒化學品,力圖通過化學工業的創新,改變人們對化學用品“不安全”的陳舊觀念,重新煥發化學產業的活力,擴大近年來呈下降趨勢的市場份額。
在中國,這樣的理念同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作為世界最大的化學品市場,中國對于化學品的監管至今仍未找到立竿見影的辦法,接二連三的食品安全事故已經使中國老百姓對化學品到了談虎色變的地步,中國人對于化學用品的信任危機同樣亟待解決。
與會的一位中國國有企業老總私下說,歐盟總是能將發展理念與人類的未來緊密聯系起來,早早地占領了道德的高地,的確有其高明之處。專門向中國化工企業提供信息咨詢的中國化工信息中心經營管理部主任高燕介紹說,在REACH法規的影響下,許多國家也開始跟進,建立相應的化學品管理法規,全球危險化學品的使用在未來將會極大降低,更安全和更綠色的化學品將不斷出現。
道理容易理解,但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是,面對歐盟開出的單項選擇題――著眼長遠抑或自動出局――財力不夠雄厚的中國中小企業當如何進退?
筆者以為,在全球化學品管理法規以“最為復雜”的歐盟標準為標桿、走向更加嚴格已成必然趨勢的情況之下,退不是辦法,進尚有可待爭取與回旋的余地,歐盟化學品管理新法規目前也仍處于發展的初期。
首先,要充分接觸和了解法規、行業及同行的最新進展,這不僅有利于對目標市場情況的掌握,同時也能為小企業最大限度地節省時間和成本,使之少花甚至不花冤枉錢。
譬如對于最初的化學品預注冊階段(即REACH法規從2007年6月1日實施到2008年11月30日這段時間),歐盟化學品管理局規定在這一階段相關的注冊費用是免除的,企業只要提供化學品分子式就可以參加預注冊,但對于根本不關注行業前沿信息的企業而言,這樣的機會不可復得。
另一個案例是,來自中國香港的一位化工產品出口企業的代表介紹說,與一些企業為保證審批成功率而通過歐洲本土的咨詢公司進行申報不同,她選擇自行申報以降低成本,因為據她了解,歐洲的咨詢公司僅能在語言上為外國企業提供一些幫助,而非申報程序上享有優待。
其次,要尋求與上下游企業加深相互合作,爭取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鏈。一位中國國有企業的與會代表認為,讓小企業承擔高昂的注冊費用的確困難,但尋求與大企業合作、借助大企業的財力不失為一種折中的發展路徑。中國香港貿促會的一位與會代表私下動員,中國大陸與港澳臺企業明年應當組成一支企業代表團,合力推舉一位代表將中國企業的訴求明確地告訴給歐盟。
事實上,從中國政府的角度來講,歐盟的舉措同樣潛藏著機遇和益處。據筆者了解,與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中國相關部門也在密切關注和跟進相關的標準和物質清單,希望借助歐盟這個外力,推動國內化學品產業的升級換代,促使中小化工企業走向良性發展軌道。
反觀文章開頭提及的中國民航與歐盟“ETS”的爭論漩渦,中國國航日前已聯合中國航空運輸協會,準備在德國共同提交一份針對歐盟計劃的控告。不論結果如何,利用法律手段,而非非理性的報復手段來維護中國企業在海外利益的做法都應被視為積極和正面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