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化要求宣貫通俗更具體
結合裝置運行實際,該站召開專門會議,在落實“七想七不干”工作中,提出職工要緊扣“想”字,明確“兩組”重點,把握一個落腳點“不干”的學習方法。即:在現場作業中,首要工作是進行“七想”,然后明確禁令與遵守,風險與清楚,措施與完善,環境與合格,技能與具備,用品與配齊,確認與落實兩組內容的遞進、銜接關系。只要前者不具備,有隱患,后者執行就要無條件停止,保證現場作業和裝置運行的絕對安全。并且還要求崗位人員只要在作業環節中發現潛在風險時,可以立即決定“不干”,停止作業,待整改完畢后方可進行作業。
“站領導結合站內實際細化和總結了“七想七不干”的工作要求,讓我們更加清楚了工作目標和工作方法,比如明確“兩組”重點,只要我們把重心放在這二十八個字上,執行到位,就把“七想七不干”落到了實處。”該站安全員吉之強很有感觸的說。
事故案例為員工學習當“模特”
海恩法則認為,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隱患。怎么樣讓“七想七不干”在細化中看得見、摸得著。該站把事故案例當“模特”,結合采油廠《30未遂事故匯編》中的《50萬方輕烴回收裝置壓縮機出口匯管刺漏》、《30萬方壓縮機發動機皮帶輪斷裂》未遂事故,讓員工對照“七想七不干”從潛在的各類風險入手進行仔細剖析,引以為戒,在工作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談到30萬方壓縮機皮帶輪斷裂未遂事故時,曾經歷此次險情處理的30萬方班組班長張奇勇說道,做好“七想七不干”,就必須定時定點巡檢,在操作中,還要不打折扣的執行“先檢查、再操作、再檢查”的操作規程。學好標準,用好標準,按標準辦事,讓事故沒有滋生的土壤。
“七想七不干”成班組必修課
抓基層,抓員工,七想七不干成為班組必修課。近日,筆者了解到,該站班組在每天的班前會上,新加了一項“課程”,對“七想七不干”進行學習討論。在班前會上,班長組織職工對各崗位作業環節中可能存在的隱患和危險從安全禁令、安全風險、安全措施、安全環境、安全技能、安全用品、安全確認等七個方面進行預想和預測,并讓員工結合自身工作和站內正在開展的施工作業為例展開討論積極發言,對此進行風險評判。通過班前會中七想七不干“新課程”的引入,有效實現了全站風險評估的信息共享。而且進一步規范了員工的操作行為,杜絕和減少了不安全行為和事故的發生。
“在昨天的巡檢中,我發現在更換干燥塔分子篩的施工現場,有一名施工人員的安全帽頸帶脫落,我給他換了一頂班組的安全帽,今天早上我將繼續對他們進行跟蹤監督。”該站30萬方班組新員工楊雪在8月12日的班前會上發言說到。
據了解,該站安環室,還將西北油田分公司HSE會議精神和“七想七不干”內容全部打印下發員工人手一份。并專門有班組設立的“兼職安全員”對同事的學習執行,貫徹落實進行監督,保證把“七想七不干”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