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業設備管理是對設備進行全壽命周期(從規劃、設計、制造、選型、購置、安裝,到使用、維護、修理、改造、報廢、更新)科學管理的活動過程,是企業管理至關重要的環節。其主要任務是對設備進行綜合管理,保持設備完好,充分發揮設備效能,不斷改善和提高企業裝備的穩定性。
設備維修(維護、修理)是化工企業設備管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工作。本文將結合筆者的切身感受,談談對化工企業現有設備維修模式的幾點看法。
一、維修模式的演變過程
設備維修涵蓋三個專業,即機械、電氣和儀表專業。以機械設備維修為例,建國以來,國內的設備維修模式可以說經歷了兩個階段、三種模式。
建國初期,我國機械工業沿用前蘇聯的機械設備管理與維修體制,幾乎每個企業均有自己的機械設備管理及維修部門,配備了許多專業維修人員和大量的維修設備、工具和儀器。這個階段,國內化工企業幾乎各工藝車間都設有鉗工班,負責機械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檢修及巡檢工作,很多工藝車間還配備有管焊及起重工;各廠設置有電氣、儀表車間,并在各工藝車間設置的電、儀維修班,即第一種維修模式。
八十年代末開始,隨著技術的進步,上述維修體制已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技術裝備管理和維修的要求。國務院于1987年7月28日發布《全民所有制工業交通企業設備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指出,“國家鼓勵設備管理和檢修工作的社會化、專業化協作”。幾乎從這時開始,化工企業的設備維修工作開始從工藝車間分離出來,成為一種趨勢。
如今,化工企業機械設備維修出現了兩種主流模式,一種是企業內設置有維修車間,把各工藝車間維修班集中到維修車間,即第二種維修模式;另一種是以專業化協作為主的維修模式,企業的維修工作基本由外協單位承包,即第三種維修模式。這兩種維修模式,工藝車間基本都保留有設備員,負責生產裝置的設備管理工作。當前,呈現逐漸走向第三種模式的趨勢。
轉變維修模式初衷是,通過推進設備維修的專業化、社會化,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其他企業,或在企業內部將維修人員集中起來,解決企業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擁有的“大而全”、“小而全”問題,實現維修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優化配置,有效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降低企業的維修成本。
二、評判維修工作的指標
評判維修工作一般要從安全、質量、進度、費用等四個方面考慮,這一順序也是其重要性順序,也就是說除了費用外,其它三個方面更為重要。
費用方面,這是當前集中、外包維修模式一大的優勢,這是因為其可以有效的調配人員,勞動效率高。但與原來的維修模式比,因為按正常運行要求,外包單位作為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需要建立自身管理體系,配備現場負責人、技術管理、安全管理人員,且要簽訂合同(協議),執行預決算等,這些勢必構成人工成本。
進度方面,這是集中、外包維修模式最大的優勢,特別是外包模式,因為他們有較為靈活的人員調配機制,且一般是按工作量取費,他們自身也需要加快進度。這里無需過多研討。
質量方面,難以一概而論,首先是和具體的維修工作內容有關,如果是專業廠家進行的維保,那質量一般是靠得住的,其次是和所選擇的外包隊伍水平密切相關,這就間接關聯到維保協議的費用內容,如果費用低,則維修外包隊伍的人員素質難以保證,維修質量勢必會受到影響。
機、電、儀維修工的巡檢工作在設備維護、保養中至關重要,是設備狀態監測的一部分,盡管隨著設備自動監測不斷完善,大部分設備的運行參數,能夠自動獲取,且很多都設置了報警/聯鎖,但筆者認為隨著維修模式的改變,巡檢工作呈弱化趨勢。如對于第二種維修模式,隨著維修人員的隸屬關系改變,其“主人翁”意識在淡化;對于第三種維修模式,筆者發現,由于協議(合同)約束不到位,或業主方監督不到位,一些外包單位維修人員的巡檢僅停留在名義上,甚至在檢修的工作繁忙的時候,出現干脆就放棄巡檢的現象。
安全方面,這也是外包模式下,業主管理面臨的最為重要,又難度最大的問題。盡管進行了安全教育及現場交底,但一般來講,承包商人員對于所服務企業的危險有害要素的了解深度、風險管控措施的基礎方面,總體上和業主自身人員相比還是有差距的。另外,承包商人員的流動性也會對安全工作帶來影響。
除了上述四個方面之外,文明檢修一般也是設備維修工作要求的內容,通常情況下,這是外包單位的特長。
三、值得關注的問題
在從以上方面對不同維修模式進行研討后,還應特別關注的內容是,從業主整個設備管理工作角度去分析,這也是筆者認為值得重點商榷的內容及關注的問題。
1.業主的設備基礎管理工作。設備使用單位設備管理的職責之一就是,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定和完善設備管理制度和技術規程與技術標準。但筆者到西北某一級標準化創建企業檢查時,要設備管理部門提供離心泵類設備的檢修規程,企業主管人員回答在承包商那里。
因承包商人員流動性較大,存在不可控,企業掌握設備的核心技術至關重要,如安全儀表、主要設備的檢修技術(檢修規程)等,否則會給企業設備管理工作帶來不可控要素。
2.企業電儀管理工作。隨著維修模式改變,筆者在華東一家煉化企業發現,企業電儀檢修工作及其管理工作由集團的工程運維中心實施,作為生產主體的公司,盡管設置了設備管理部,但不承擔電儀管理職能。設備管理是對設備進行全壽命周期管理的過程,若電儀管理設置在體系之外,則難以實施全壽命周期管理過程,筆者也在企業感受到了這一點。
西北的一家氯堿企業,設備了電儀車間,但設備部沒有設置電儀管理人員,筆者親身感受是,作為一個車間,承擔電儀的維護、檢修工作名正言順,但若實施全壽命周期管理過程的工作,則確實勉為其難。
3.管理的銜接問題。化工生產車間,為做好技術資料、檢修定額和檢修質量、檢維修工程量簽證等設備管理工作,應設置車間設備員,而外包單位承擔的維修工作既包括技術,又包括安全、質量,這就需要維修隊伍自成管理體系,配備安全、技術管理人員,但現實經常出現的問題是,部分小的外包隊伍沒有設備技術人員。
4.“主人翁意識”問題。常言說“屁股決定腦袋”,你處在什么位置,就會有什么樣的想法和什么樣的做法。筆者曾在多家企業發現,部分外委隊伍忽視設備的專業巡檢不到位。隨著維修模式改變,維修人員由近及遠,由內及外,若要強化維修人員的“主人翁意識”,必須通過強化管理,制定明晰的考核細則予以保證。
四、結論
1.專業化協作為主的維修模式已成為一種趨勢。
從80年代末開始設備檢修工作的社會化、專業化協作成為一種趨勢,尤以機械設備維修模式突出。當前企業的維修工作基本由外協單位承包。
2.轉變維修模式有其優點,但也難以一概而論。
從安全、質量、進度、費用等四個方面考慮,在安全方面,是業主管理面臨的最為重要,又是難度最大的問題。
3.維修工作一“委”了之不可取。
維修外委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設備、管道的安裝及企業大修期間,檢修項目由外委單位承擔是必要的,但維保工作外委要結合具體情況進行把控。抓住核心技術,抓住“軟件”是必要的。
4.外委工作合同要嚴密。
企業的維修外委是個服務類合同,合同設計時應該考慮到如何將雙方利益綁到一起。比如設備長周期運行帶來的收益如何讓維護方分享的問題。
5.企業自身的設備管理職能不可或缺。
企業作為生產主體,必須在設備管理部門配備設備(含電儀)管理人員,以做好設備進行全壽命周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