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善光環境
合理的照明能提高近視力和遠視力。但如果照明不良,就會引起視覺疲勞,從而導致視力下降、眼球發脹、頭痛以及其他疾病而影響健康。視覺疲勞同時是產生事故和影響工效的主要原因。因此,通過調查研究,設定適合人的光的光通量、發光強度、亮度以及照度,使人能夠在舒適的光環境中工作生活,這也是保障安全生產的重要舉措。
(二)改善色彩環境
色彩可以引起人的情緒反應,也影響人的行為,產生這種反應的原因,一是人的先天因素,二是人體過去經驗的潛意識作用。色彩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現在對視覺疲勞的影響。對引起眼睛疲勞而言,藍、紫色最甚,紅、橙色次之,黃綠、綠、藍綠等色調不易引起視覺疲勞且認讀速度快、準確度高。同時,色彩對人的心理也有影響。人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獲得和形成了大量與色彩有關的感受和聯想,并賦予不同的情感和象征。例如:色彩的冷暖感、輕重感、尺度感、距離感、軟硬感以及情緒感。因此,在色視覺傳達設計中,要合理地應用色彩的情緒感,營造適應人的情緒要求的色彩氣氛。
(三)改善微氣候環境
微氣候環境對人體有著重要影響,在高溫環境中,人的心率和呼吸會加快,同時,人體水分和鹽分大量喪失;在濕熱環境中,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會受到抑制。相反,在低溫的環境中,皮膚血管處于極度的收縮狀態,流至體表的血流量顯著下降或完全停滯,組織會凍結,造成局部凍傷,長期暴露于低溫環境下,手的操作效率會顯著降低。為此,改善微氣候環境,對空氣溫度、濕度、氣流速度、熱輻射等環境條件進行調節,使人處于適宜的環境中工作,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保障了生產安全。
(昌樂縣安監局 張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