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社會各項改革全面推進,我國安全生產工作面臨新機遇、新挑戰。學習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是我國安全生產監管監察系統的重要政治任務。我們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深入研究安全生產規律特點,加大攻堅力度,提升事故預防能力,推動安全監管工作上新水平。
筆者結合安全生產方面的研究課題成果,深入分析新形勢下安全生產規律特點,提出預防治本攻堅的措施和建議。
安全生產變化趨勢——
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密切相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常態和新變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同樣地,安全生產變化趨勢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密切相關。
早在2003年,國家安全監管局組織開展了《安全生產狀況與經濟社會發展》課題研究。該課題研究結果表明,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進程中普遍經歷了從事故起數上升、基本穩定并逐步下降、到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的周期(見圖表一)。特別是在工業化初期到中期階段,各種社會矛盾集中顯現,安全生產事故多發頻發,這一時期被稱為事故“易發期”。總體而言,世界各國的安全生產形勢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呈現出了明顯的發展階段性特征,存在事故“易發期”規律,這一研究成果被稱作安全生產階段性理論。
正是基于對這一理論的認識,《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提出,力爭到2020年,我國安全生產狀況實現根本性好轉,億元GDP死亡率、十萬人死亡率等指標達到或者接近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工業化進程中安全生產規律特點
為深入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安全生產規律特點,筆者對世界27個不同類型國家100多年安全生產狀況(事故死亡人數)與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按世界銀行標準選取了14項主要指標)之間進行多元統計分析,發現安全生產狀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密切相關,呈現非對稱拋物線關系。
對世界各國的研究表明,影響安全生產狀況的主要因素是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產業結構(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和教育普及水平(中學生入學率):人均GDP處于3000美元至12000美元時(不同國家和不同年代取值不同),處于安全生產事故“易發期”階段;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大于55%時,十萬人死亡率呈明顯下降趨勢;中學生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時,開始進入安全生產根本好轉階段。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綜合治理安全生產問題,強化事故責任追究,實現了在工業化加快發展階段安全生產狀況持續穩定好轉。
我國各類事故總死亡人數(見圖表二)自2002年達到139393人的高峰后,連續12年來,事故死亡人數持續下降,到2014年下降至68061人。但是,其間,個別年份的重特大事故起數有所反彈,如2008年、2010年、2012年的重特大事故起數分別比上一年度增加9起、18起和11起。
分析我國的事故規律,可以預測到,“十三五”期間,我國的事故死亡人數將繼續穩步下降,但下降空間將有所收窄、幅度相對減小,甚至個別年份重特大事故有可能反彈。因此,安全生產工作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
我國各地發展不平衡導致安全狀況差別明顯
2014年,我國人均GDP接近7500美元,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8.2%,中學生入學率約為80%。總體上看,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加快發展階段,事故總量依然較大,重特大事故仍時有發生。當前,我國仍處于事故“易發期”階段。
近年來,通過加強政府安全監管、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等,我國事故總量連續多年大幅下降。但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仍然不高,產業結構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基礎較為薄弱,事故風險較高,在某些時段、地區和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形勢容易出現波動反彈。
由于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各地安全生產狀況差別很大,總體呈現東高西低、七大經濟板塊階梯分布的特征。環渤海和長三角經濟區的第二產業發達、第三產業比重較大、從業人員素質較高,安全生產狀況較好,但道路交通、危化品、船舶和漁業等
行業領域的事故數量相對較大。東北經濟區的重工業和高危行業企業較多、從業人員素質較高、事故總量較小,重特大事故仍時有發生。中部經濟區以勞動密集型的粗獷式發展方式為主,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安全生產水平處于全國平均水平。珠三角經濟區以外向型的高新技術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為主,中小型企業多,從業人員平均素質不高,事故總量較大。西南和西北經濟區的生產力水平較低,安全投入不足,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安全生產保障能力不高,安全生產水平較低。
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
各類安全事故風險增大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十三五”期間,將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要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隨著城鎮化率加快提高,安全生產工作將面臨新形勢和新挑戰,對此必須進行認真研判,進一步強化安全生產工作。
安全生產發展階段性變化規律與城鎮化率S型曲線相契合
根據1979年美國提出的“諾瑟姆曲線”理論,城鎮化過程呈S型曲線發展規律(見圖表三),可分為三個階段:城鎮化初期,城鎮化率在30%以下,發展緩慢;城鎮化中期,城鎮化率在30%至70%,發展加速;城鎮化后期,城鎮化率超過70%,發展趨緩,達到90%以后趨于飽和。
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安全生產發展階段性變化規律與城鎮化率S型曲線發展規律相契合。城鎮化中期階段,事故總量和億元GDP死亡率較高。2013年,我國的城鎮人口比重為53.7%,正處于城鎮化加快發展和事故多發階段。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不難發現,處于城鎮化中前期階段(城鎮化率在40%至50%)的貴州、甘肅等地區安全生產狀況較差,其億元GDP死亡率分別為0.33和0.30,遠高于北京(城鎮化率86.2%、億元GDP死亡率0.06)、廣東(城鎮化率67.4%、億元GDP死亡率0.11)。
經濟開發區、旅游景區、山區和農村事故多發
在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事故多發的主要原因是:采礦業、制造業和建筑業等發展較快,工礦商貿事故多發;城鎮化率的提高使居民區不斷擴展,甚至與工業區域(特別是化工園區)交叉;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成為農民工,大多集中在采礦業、制造業和建筑業,30%以上沒有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發生在這些行業領域的事故中,農民工死亡人數占80%以上。
當前,“三區”事故多發:一是經濟開發區事故多發,二是旅游景區事故頻發,三是山區和農村事故頻發。據有關統計,2009年至2013年,全國涉農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占事故總起數和總死亡人數的26.5%和23.9%。
2020年安全生產戰略目標——
實現安全生產狀況根本好轉
《建議》指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提出,力爭到2020年,我國安全生產狀況實現根本性好轉,億元GDP死亡率、十萬人死亡率等指標達到或者接近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部分國家的職業安全健康戰略目標
國際勞工組織倡導,各國政府都應制定職業安全健康戰略框架。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經濟發達,技術基礎好,管理制度完善,生產安全死亡事故率較低,安全生產工作重點已轉向預防和減少工傷事故和職業病。
各國根據安全生產規律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和調整國家職業安全健康戰略,并明確目標,一般以5年左右為跨度。美國勞工部制定了《2014—2018年職業安全健康戰略》,以2014年為基準,到2018年,20萬工時工傷率(5年平均數)要低于0.0134。歐盟發布的《歐盟職業安全與健康戰略框架》(2014—2020年)包括七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實施國家職業安全健康戰略,二是為小微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三是加大成員國相關安全措施執行力度,四是簡化現有法律法規便于實施,五是解決歐洲勞動力老齡化問題,六是改進統計資料收集工作,七是加強與國際組織的合作。
“十三五”時期我國安全生產戰略目標預測
在分析研究世界各國安全生產規律的基礎上,筆者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2020年安全生產指標進行研究和預測。
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期后半段,逐步進入事故快速下降階段,2002年工礦商貿事故死亡人數達到最高點,之后12年的平均降速約為7.6%,高于英國,略高于日本、波蘭及西班牙等發達國家的事故快速下降時期事故死亡人數的下降速度。
參考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幾個國家的事故死亡人數年均下降速度,如英國(3.7%)、日本(5.6%)、中國(7.6%),采用類比法,可以預測到我國工礦商貿事故死亡人數在未來幾年內若能繼續保持7.6%的下降幅度,到2020年,可降至4480人。
借鑒發達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安全生產變化趨勢及定量預測數據,筆者初步提出“十三五”末即到2020年我國安全生產狀況根本好轉的戰略目標:一是事故總量大幅下降,各類生產安全事故
死亡總人數控制在5萬人左右,億元GDP死亡率達到0.055左右,工礦商貿事故死亡人數控制在4500人左右,十萬人死亡率達到0.8左右;二是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重大事故控制在30起以下,杜絕特別重大事故;三是重點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水平顯著提高,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下降到4.5萬人左右,萬車死亡率達到1.2左右,煤礦事故死亡人數下降到450人左右,百萬噸死亡率達到0.1左右。
借鑒國內外理論成果——
創新事故預防治本措施
國外安全生產理論與事故預防控制
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安全生產問題逐步顯現。安全生產工作重在預防。“預防為主”理論最著名的是海因里希法則,即300:29:1法則。這個法則意為:當一家企業有300起無傷害事故,必然要發生29起輕傷事故,另外還有1起重傷、死亡事故。事故“冰山原理”進一步說明,1起已發生的重傷、死亡事故,就像冰山一角,隱藏在水下的部分則龐大得多,即大量事故隱患。
近年來,安全預防控制理論吸收了現代管理科學成果,形成了HSE安全健康環境防控體系。國際勞工組織提出,職業安全健康工作目標是促使工作條件盡可能適應工人的體力和腦力、生理與心理所能承受的負荷,創造一種安全和有益于健康的工作環境。
如今,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企業普遍建立了HSE體系,企業安全管理和政府監管的重點集中在改善勞動條件、減少職業危害等方面。美國總結出了安全成功三角理論,即預防、監管和培訓三大要素,把監管執法和培訓放在突出位置。歐洲國家和澳大利亞的安全成功三角理論則為預防、監察和工傷保險三大要素,利用工傷保險經濟杠桿推動企業預防事故。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不斷創新監管方法,形成“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和工作體系,創立多部門聯合執法和協調機制,推動建立安全生產責任體系,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綜合治理安全生產問題,強化事故責任追究,在工業化加快發展階段實現了安全生產狀況穩定好轉。
應用大數據提升監管信息化和科學化水平
《建議》提出,要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大數據戰略必將提升我國安全生產監管信息化和科學化水平。
近年來,發達國家的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并開始運用于安全監察工作。2014年10月,筆者帶領業務骨干赴芬蘭考察,系統了解了芬蘭職業安全健康監察體系和信息系統建設及其應用。2008年,芬蘭職業安全健康監察局開始應用Vera監察信息系統(見圖表四),實現監管監察過程全記錄。該系統能夠形成實時數據庫,自動生成常用的監察文書和相關文件,提升監察工作效率和監察報告質量。
提出五點建議——
遏制重特大事故頻發勢頭
《建議》提出,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強化預防治本,改革安全評審制度,健全預警應急機制,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及時排查化解安全隱患,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頻發勢頭。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五點建議。
第一,持續深化理論研究。我國安全生產監管監察系統要針對國情,深化安全生產理論研究,制定治本措施;要加強安全哲學和安全價值觀研究,深入研究安全思想方法論等;要加強安全科學理論研究,全面構建安全生產理論體系;要創新安全監管理論和方法,提升監察執法科學化水平。
第二,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對世界各國安全生產規律的研究表明,當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超過55%或中學生入學率達90%以上時,十萬人死亡率呈明顯下降趨勢。我們要堅持安全發展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產業結構;重視教育,提高中學生入學率和從業人員繼續教育率。
第三,保持監管高壓態勢。我國仍處于高位波動的事故“易發期”階段,但“易發”并不必然等于“高發”、“多發”和“頻發”。近年來我國實踐經驗證明,通過充分利用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及經濟、科技后發優勢,完全能夠用比歐美發達國家更短的時間,走出事故“易發期”。
第四,加強基層執法力量。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非傳統高危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問題凸顯,涉及縣級市、鄉鎮的安全事故多發。筆者建議,針對經濟開發區、旅游景區、山區和農村的安全生產問題進行專題調研,研究加強“三區”和基層安全監管能力建設。
第五,提升監管科學化水平。目前,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已經建立了安全生產信息系統,但僅用于數據和信息報送,許多功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筆者建議,可借鑒芬蘭職業安全健康監察局信息系統和我國公安部交通管理處罰信息系統建設及應用經驗,建立全國安全監管監察信息系統及數據庫,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研究規律特點,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事故預防措施,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規律可循,提升安全監管信息化和科學化水平。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研究中心主任 黃盛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