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棟梁在安全生產調度會上提出,每起事故都有血的教訓,必須換來安全生產制度措施的不斷完善。要深刻分析每起事故發生的原因,認真反思總結梳理,從中找出切中要害、重在治本的措施,認真貫徹落實,堅決防止同類事故反復發生。
不可否認,事后的反思對總結事故教訓、預防事故發生能起到較好的作用。筆者認為,事故反思還不能代替安全急需要正思的“如果”。我們要做到超前多想“如果”,這也許就找準了預防事故發生的“牛鼻子”。以往對事故重復反思而忽略了“如果”的正思,將很難找準預防事故發生的切入點。只有換種思維,需要改變過去出了事故才抓安全的傳統做法。要重新正確認識“如果”在安全預控中的地位。即居安思危,提前預防。才能將安全工作“超前布控”的理念,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事前的控制與管理中,做好安全生產、安全監管的每一個環節預防工作,多想想“如果”來檢驗安全防范工作的失誤,以全面、科學地謀劃安全防范,逐步減少反思,常常提前編好安全網,是預防事故發生的一種創新。
以山西“3·1”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和湖南金竹山礦業公司土朱煤礦“3·17”瓦斯爆炸事故為例。正思預防事故發生的關鍵所在。如“3·1”事故,如果能夠像管理十字路口一樣管理隧道,安排專人看管、發現堵塞狀況立即采取疏堵措施;如果能夠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統強化危化品運輸車輛監控,嚴防其與社會車輛混行進入大型隧道,事故很可能會避免。再如湖南湘煤集團金竹山礦業公司土朱煤礦“3·17”瓦斯爆炸事故,從瓦斯超限報警到事故發生,中間隔了近一個小時,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立即采取停電、撤人等措施,就不會爆炸,就不會造成4人死亡、6人受傷的慘劇……如果對每個環節都把住關,也就不會發生那么多的事故,問題是我們沒有把“如果”考慮在前?
安全如履薄冰,唯有事前超前預防才是根本。筆者呼吁:我們每一個安全管理者、安全監管者、安全守護者,都要重新正確認識“如果”,要養成勤于思考安全的習慣。厘清責任是前提,做實“如果”是保障、是措施,是手段,是方法,是超前防范和化解各類安全事故的“法寶”。我們要不遺余力的加以貫徹和堅守。
(評論員崔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