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2013年自查,發現全國1100多個泄漏點或隱患點,牽涉到62萬人需要搬遷,需花費兩千多億元。
在不少地方,石油管線埋在哪,地方政府都不知道,何談排查?
我國上一個管道建設高潮是上世紀70年代,管道設計壽命為50年。因此,那個年代修建的管線,其壽命已接近終點。
2014年4月15日,距離蘭州水危機爆發僅4天,“全國燃氣、輸油管道安全專題會議”恰好在京舉行。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科學研究院王寧教授第一個演講。他直奔主題:“國內的管線到了非治不可的時期。”他播放的PPT首頁上,蘭州人在超市搶購礦泉水。
被公眾忽視、卻屢次被行業專家們提起的,還有一起幾乎與蘭州自來水苯超標同時發生的事故。4月11日,重慶軌道交通6號線花卉園站外,天然氣泄漏,短暫逼停軌道交通。
2013年,青島“11·22”東黃復線爆燃事故后,中石化曾派出500個工作組赴各地排查隱患。中石油甚至新設一個“質量提升辦公室”。但排查結果尚未公布,蘭州又再出事故。
在會場內,沒有人感到樂觀。會上一名專家稱,中石化去年的自查,發現了全國1100多個泄漏點或隱患點,如按安全防護距離相關規定進行治理,牽涉到62萬人需要搬遷,需花費兩千多億元。王寧教授在石油管道安全管理方面有二十多年的經驗,所在研究院亦為中石油直屬機構。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時,他沒有掩飾憂慮:“在不少地方,石油管線埋在哪,地方政府都不知道,何談排查?”
排查往往走過場
南方周末:“11·22”事故的原因之一,是市政管網與輸油管道交叉。蘭州也類似。這樣的隱患,在全國排查中發現得多嗎?
王寧:數據我沒有。類似的隱患肯定有,而且很嚴重,尤其在一些新興的城市。國務院的通知下達后,很多地方的政府壓力非常大,真正的問題是,不知道怎么去排查隱患。而且,安全是用錢買來的,必須有大量的資金投入,當然也包括人力、物力,這是大家所不愿意的。正因如此,往往安全排查也只是一個過場。
南方周末:地方政府不知道怎么去排查,如何解釋?
王寧:最大的問題是規劃。無論是油氣管道建設,還是城市公用管網建設,都是沒有整體規劃。由于領導的調整,城市規劃又經常變動,大部分城市沒有地下管線的詳圖,包括位置、走向。只有極少數城市譬如北京,由于大量建設地鐵,必須了解地下管網的分布,因此,北京市的地下管網設計、施工,就相對科學。
很多城市都缺乏地下管網的詳圖,2012年之內的知道,但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地方上就很少能掌握了。
南方周末:但是,如果輸油管線與城市公用管網交叉之后,難道輸油管線的產權方,比如石油公司就不知道管線的狀況?
王寧:石油公司建設的每一條管線,都有自己詳盡的設計資料。但是,地方政府與石油公司是兩個系統。比如說很多地方在城市建設施工時,不和我們溝通;或者我們基層的員工,覺得是企業機密,不愿意和他們溝通??傊?,溝通并不順暢。因此,地方政府并不全部了解自己城市的管線狀況。所以,所謂的隱患排查,他連這些輸油管線在哪都不清楚呢。
南方周末:為什么對方不過來找你們要這些圖紙呢?
王寧:由于中石油、中石化經歷過多次重組,分分合合,對于使用壽命較長的管線,檔案很難找到,誰也不清楚了。試想,地方政府找石油公司要一根使用了超過三十年的管線的圖紙,肯定有,但是,圖紙在哪?石油公司不一定能說得清楚。比如說,青島爆炸的東黃復線,本來是中石油管的,后來整合之后,交給中石化。那時候又沒有電腦,交接的過程中,很多資料可能就遺漏了。我親自參與過東黃復線建設,我都沒有圖紙,但是在我腦海里。
南方周末:那么,對于排查出來的隱患,是否已經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去彌補?
王寧:真正有危險的,不在于這些已經查出的隱患。比如說衣服上有個破洞,補下就可以繼續穿。管道也是如此。危險就在于沒有排查到的。我們的輸油管線,大部分都是埋地管線,不可能把它們刨出來看,很難被排查到。
南方周末:沒有排查到的管線,估計會有多少?
王寧:這個數據我沒有掌握。
威立雅難辭其咎
南方周末:像蘭州的自來水超標事件,如何厘清威立雅水廠與管道公司之間的責任?
王寧:從規劃的角度而言,根據城市規劃法,輸水管線與輸油管線不應該規劃在同一個區域。根據公開資料,蘭州的自來水廠自流溝是在1955年建成的??梢钥隙ǎ斢凸芫€肯定是晚于其建設的。但是,自流溝如果沒超過使用年限,沒產生裂縫,原油不會滲入自來水中。因此,威立雅難辭其咎。
南方周末:發生市政管網與輸油管線的沖突,現在有辦法解決嗎?
王寧:當然有。必須有更高層的協調,到底是民用管線重建,還是輸油管線改線,只有這兩個選項。同樣在蘭州,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在易燃易爆的裝置旁邊,必須建設消防池。一旦發生火災,能迅速從池子里取水。消防池一般建設就是5萬方、10萬方,占地面積大,這就和市政發生矛盾。蘭州市曾把消防池改造成公園。最后,在一次國務院組織的安全聯查中,強令平掉公園,繼續建消防池。
南方周末:你是否同意這樣的判斷:中國的管道安全事故正進入高發期?
王寧:確實,客觀方面,我們國家的上一個管道建設高潮,是上世紀70年代,大規模修建民用的油氣長輸管道。譬如,“11·22”事故中的東黃復線,是上世紀80年代建設的。一般而言,管道設計的壽命為50年。因此,那個年代修建的管線,其壽命已接近終點。
主觀原因,就是人對管道的管理。比如日常的運營和維護。國內的長輸管線,也包括城市燃氣管線,絕大部分是埋地運行,本身就處于容易被腐蝕的環境中。另外,由于城鎮化發展,經常會遇到非規范化施工、野蠻施工,使得在敷設新管道時,損壞舊管道,比如撞擊、碾壓。
南方周末:在事故責任追究上,是客觀原因多,還是人的因素導致的責任事故多?
王寧:人的因素是主要的。最近幾十年,我觀察到,很多事故都是從泄漏開始。追責時,也會提到客觀原因造成的泄漏。但是,為什么漏?要么是你維護不當,要么是設計不合理。比如說管道設計理念,還采用前蘇聯沿襲下來的距離安全法,安全距離是多少米,保證爆炸的時候炸不到你。言外之意,就是認為它會炸。那么,為什么我們不能改進我們的工藝設計、管理方法,不讓它出事呢?
南方周末:對于接近壽命期的管線,如何保障它的安全性?
王寧:國家出臺過專門的政策,撥付專門的資金,研究出專門的技術。四個字:修補、替換。業內話是,保障管線的本體安全。具體到輸油管線,只要不泄漏,就可以繼續使用。不過,快到期時,一定要加強日常維護和監督。但是,目前監測的頻率不夠,應該隨著管道壽命增加,逐漸提高檢測頻率。
(嚴定非)